北京观鸟会活动科学传播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科学传播更关心“传播什么” | 第10-11页 |
1.1.2 博物科学为何要优先传播 | 第11-13页 |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田野调查 | 第15页 |
1.4.2 深度访谈 | 第15页 |
1.4.3 归纳演绎法 | 第15-16页 |
1.4.4 问卷调查 | 第16页 |
1.4.5 写作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北京观鸟会日常活动分析 | 第17-38页 |
2.1 北京地区观鸟组织概况 | 第17-20页 |
2.2 和谁观鸟:受众能动性选择分析 | 第20-24页 |
2.2.1 初学者选择组织参加活动 | 第20-21页 |
2.2.2 较成熟受众选择与家人、朋友自由活动 | 第21-23页 |
2.2.3 成熟受众选择独自活动 | 第23-24页 |
2.3 怎样观鸟:多元化传播方式分析 | 第24-30页 |
2.3.1 热衷程度与望远镜规格成正比 | 第24-25页 |
2.3.2 图鉴种类匮乏影响受众获知 | 第25-27页 |
2.3.3 照相机和网络促进受众活动外交流 | 第27-29页 |
2.3.4 指导老师因势利导有助受众理解 | 第29-30页 |
2.4 在哪观鸟:多样性传播内容分析 | 第30-35页 |
2.4.1 活动举办地点丰富 | 第31-33页 |
2.4.2 观鸟活动中伴随的其他活动 | 第33-35页 |
2.5 观鸟活动的开展现存的问题 | 第35-38页 |
2.5.1 申请注册难 | 第35页 |
2.5.2 在中小学人群中推广难 | 第35-36页 |
2.5.3 骨干力量太少 | 第36-38页 |
第3章 科学传播在北京观鸟会活动中的体现 | 第38-64页 |
3.1 活动信息传播渠道分析 | 第38-47页 |
3.1.1 活动信息是如何获得的 | 第38-43页 |
3.1.2 影响受众参加活动的因素 | 第43-47页 |
3.2 观鸟活动的参与者特征分析 | 第47-51页 |
3.2.1 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的转换 | 第47-49页 |
3.2.2 受众的年龄与职业特征 | 第49-51页 |
3.3 参与者动机分析 | 第51-54页 |
3.3.1 民间组织的理念问题 | 第51-52页 |
3.3.2 受众的参与动机 | 第52-54页 |
3.4 观鸟者的前后变化分析 | 第54-58页 |
3.4.1 关于鸟类知识 | 第54-55页 |
3.4.2 关于生活方式 | 第55-57页 |
3.4.3 关于对自然的感受 | 第57-58页 |
3.5 观鸟活动的意义分析 | 第58-64页 |
3.5.1 对个人的意义 | 第58-60页 |
3.5.2 对科学的意义 | 第60-62页 |
3.5.3 对社会的意义 | 第62-6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