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录 | 第10-12页 |
表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并行体系结构概述 | 第14-18页 |
1.1.1 并行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1.2 影响现代并行体系结构性能发挥的因素 | 第15-17页 |
1.1.3 共享存储并行系统 | 第17-18页 |
1.2 并行化编译技术 | 第18-25页 |
1.2.1 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1.2.2 面临的技术挑战 | 第24-2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3.1 面向规则DOACROSS循环的自动并行 | 第25-26页 |
1.3.2 OpenMP PS-DSWP并行 | 第26-27页 |
1.3.3 面向OpenMP自动并行化的代价模型 | 第27页 |
1.3.4 面向异构系统的数据传输优化 | 第27-28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规则DOACROSS循环的自动并行 | 第29-53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9-31页 |
2.2 相关研究 | 第31-33页 |
2.3 流水并行粒度的优化 | 第33-39页 |
2.3.1 基于循环分块增大流水粒度 | 第33-36页 |
2.3.2 基于循环分块减小流水粒度 | 第36-38页 |
2.3.3 流水并行代价模型 | 第38-39页 |
2.3.4 流水并行粒度优化算法及实例分析 | 第39页 |
2.4 流水并行代码的自动生成 | 第39-45页 |
2.4.1 选择计算划分层和循环分块层 | 第40-42页 |
2.4.2 计算划分 | 第42-43页 |
2.4.3 同步的实现 | 第43-45页 |
2.4.4 流水并行代码自动生成算法 | 第45页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2.5.1 并行性能测试 | 第46-50页 |
2.5.2 分块大小选择测试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OpenMP PS—DSWP自动并行 | 第53-77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54-56页 |
3.2 相关研究 | 第56-57页 |
3.3 基于OpenMP的PS-DSWP并行 | 第57-66页 |
3.3.1 线程任务的分配 | 第57-62页 |
3.3.2 线程间依赖关系的处理 | 第62-63页 |
3.3.3 OpenMP PS-DSWP自动并行算法 | 第63-65页 |
3.3.4 正确性证明 | 第65-66页 |
3.4 OpenMP任务调度机制的扩展与实现 | 第66-70页 |
3.4.1 OpenMP任务调度机制 | 第66-67页 |
3.4.2 扩展的任务绑定属性 | 第67-68页 |
3.4.3 任务绑定属性在GCC中的实现 | 第68-70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3.5.1 对热点循环的测试 | 第72-73页 |
3.5.2 对NPB3.3.1的测试 | 第73-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四章 自动并行化中的代价模型 | 第77-97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77-79页 |
4.1.1 并行收益分析 | 第77页 |
4.1.2 代价模型 | 第77-79页 |
4.2 相关研究 | 第79-80页 |
4.3 代价模型的建立 | 第80-92页 |
4.3.1 硬件模型 | 第82-84页 |
4.3.2 串行代价模型 | 第84页 |
4.3.3 并行代价模型 | 第84-92页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2-96页 |
4.4.1 测试方法 | 第92-93页 |
4.4.2 测试结果 | 第93-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面向异构系统的数据传输优化 | 第97-111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97-98页 |
5.2 相关研究 | 第98-99页 |
5.3 对OpenMP数据管理机制的扩展 | 第99-101页 |
5.4 分块规则数组区域 | 第101-104页 |
5.4.1 分块规则数组区域的定义 | 第101-103页 |
5.4.2 分块规则数组区域的合并操作 | 第103-104页 |
5.5 数据加载子句的自动生成 | 第104-107页 |
5.5.1 多面体模型 | 第104-106页 |
5.5.2 单个数组引用 | 第106-107页 |
5.5.3 更加复杂的情况 | 第107页 |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7-109页 |
5.6.1 测试环境 | 第107页 |
5.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107-10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1-113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5页 |
作者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