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CFG桩—筏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桩土应力比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试验研究 | 第12-13页 |
| ·利用有限元研究 | 第13-14页 |
| ·利用解析解法研究 | 第14-16页 |
| ·CFG桩—筏复合地基 | 第16-17页 |
| ·CFG桩—筏复合地基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CFG桩—筏复合地基现场试验 | 第20-34页 |
| ·试验段工程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 ·桩筏结构试验段设置及元器件布置 | 第21-26页 |
| ·试验元器件布置简介 | 第21-23页 |
| ·B区CFG桩筏结构简述 | 第23-24页 |
| ·C区CFG桩筏结构简述 | 第24-25页 |
| ·D区CFG桩筏结构简述 | 第25-26页 |
| ·单桩静载试验 | 第26页 |
| ·由监测数据分析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 | 第26-33页 |
| ·荷载水平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26-28页 |
| ·加载持续时间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沉降变形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部位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桩长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褥垫层厚度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CFG桩—筏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 | 第34-47页 |
| ·PLAXIS有限元简介 | 第34页 |
| ·计算理论 | 第34-35页 |
| ·本构模型 | 第34-35页 |
| ·接触面模型 | 第35页 |
| ·固结理论 | 第35页 |
|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35-38页 |
| ·有限元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 ·计算参数 | 第36-37页 |
| ·网格划分 | 第37页 |
| ·桩—土界面处理 | 第37-38页 |
| ·计算步骤 | 第38-41页 |
| ·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 | 第41-42页 |
| ·桩土应力比影响因素补充分析 | 第42-46页 |
| ·加固区土层压缩模量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持力层压缩模量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43页 |
| ·桩身模量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褥垫层压缩模量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44页 |
| ·桩间距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桩径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CFG桩—筏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解析式推导 | 第47-63页 |
| ·桩身应变及桩身轴力现场试验 | 第47-49页 |
| ·等沉面深度 | 第49页 |
|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 第49-50页 |
| ·公式推导 | 第50-58页 |
| ·等沉面以上部分 | 第50-54页 |
| ·等沉面以下部分 | 第54-57页 |
| ·最终表达式 | 第57-58页 |
| ·计算实例 | 第58-62页 |
| ·计算参数确定 | 第58-59页 |
| ·计算过程及结果 | 第59-60页 |
| ·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比较 | 第60页 |
| ·解析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比较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