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室内空气品质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室内空气品质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室内空气品质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大型商场室内空气品质评价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 第17页 |
2.2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 | 第17-18页 |
2.3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2.4 室内空气品质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大型商场室内空气品质测试 | 第21-35页 |
3.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1页 |
3.2 主观评价 | 第21-28页 |
3.2.1 主观问卷调查目的 | 第21-22页 |
3.2.2 问卷设计及内容 | 第22页 |
3.2.3 冬季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22-25页 |
3.2.3.1 被调查对象统计结果 | 第22页 |
3.2.3.2 问卷结果分析 | 第22-25页 |
3.2.4 夏季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25-28页 |
3.2.4.1 被调查对象统计 | 第25-26页 |
3.2.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3.3 客观评价 | 第28-34页 |
3.3.1 测试对象 | 第28页 |
3.3.2 测试方法 | 第28-30页 |
3.3.3 现场测试结果 | 第30-34页 |
3.3.3.1 冬季测试结果 | 第30-32页 |
3.3.3.2 夏季测试结果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大型商场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52页 |
4.1 概述 | 第35页 |
4.2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初始条件设定 | 第35-41页 |
4.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4.2.2 物理模型的简化 | 第36页 |
4.2.3 物理模型内主要冷负荷 | 第36-41页 |
4.2.3.0 设计参数 | 第37页 |
4.2.3.1 人员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 第37-38页 |
4.2.3.2 设备散热引起的冷负荷 | 第38-39页 |
4.2.3.3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 第39页 |
4.2.3.4 新风冷负荷 | 第39-41页 |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6页 |
4.3.1 控制方程 | 第41-42页 |
4.3.2 湍流流动概述 | 第42页 |
4.3.3 湍流基本模型 | 第42-44页 |
4.3.4 湍流模拟方法 | 第44-45页 |
4.3.5 模拟中的假设 | 第45-46页 |
4.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6-47页 |
4.5 网格划分 | 第47-48页 |
4.6 收敛准则及松弛因子 | 第48-49页 |
4.6.1 收敛原则 | 第48页 |
4.6.2 松弛因子 | 第48-49页 |
4.7 AIRPAK 软件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 第49-51页 |
4.7.1 Airpak 软件简介 | 第49-50页 |
4.7.2 软件的结构及运行主要步骤 | 第50-5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大型商场气流组织与 CO_2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 第52-76页 |
5.1 模拟工况的选取 | 第52-54页 |
5.2 典型工况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5.2.1 典型工况的速度场、温度场分析 | 第54-57页 |
5.2.2 典型工况的 CO_2浓度分析 | 第57-58页 |
5.3 人员密度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第58-63页 |
5.3.1 人员密度对速度场、温度场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2 人员密度对 CO_2浓度场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 送风温度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第63-67页 |
5.4.1 送风温度对速度场、温度场的影响 | 第63-66页 |
5.4.2 送风温度对 CO_2浓度场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 排风方式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第67-71页 |
5.5.1 排风方式对速度场、温度场的影响 | 第68-69页 |
5.5.2 排风方式对 CO_2浓度场的影响 | 第69-71页 |
5.6 送风方式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第71-74页 |
5.6.1 下送上回方式下的速度场、温度场 | 第71-73页 |
5.6.2 下送上回方式下的 CO_2浓度场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件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