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论文选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井筒完整性的定义 | 第10-11页 |
1.3.2 井筒完整的复杂性 | 第11-12页 |
1.3.3 井筒完整性管理 | 第12-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3 主要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24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16页 |
2.2 储层特性 | 第16-20页 |
2.3 区块井筒完整性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0-24页 |
2.3.1 钻井阶段 | 第20-21页 |
2.3.2 固完井阶段 | 第21页 |
2.3.3 生产阶段 | 第21-22页 |
2.3.4 弃井阶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方法优选 | 第24-38页 |
3.1 风险与风险管理 | 第24-27页 |
3.1.1 风险的定义 | 第24页 |
3.1.2 风险的构成要素 | 第24页 |
3.1.3 风险的性质 | 第24-25页 |
3.1.4 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25-26页 |
3.1.5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3.2 油气勘探开发风险的特征 | 第27-28页 |
3.3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8-34页 |
3.3.1 随机模拟方法--蒙特卡洛数值法 | 第28-30页 |
3.3.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ANN) | 第30-31页 |
3.3.3 主成因分析法 | 第31-32页 |
3.3.4 风险矩阵评价方法 | 第32-34页 |
3.4 风险矩阵方法基础 | 第34-38页 |
3.4.1 原始风险矩阵 | 第34-36页 |
3.4.2 风险影响程度等级的确定 | 第36页 |
3.4.3 风险概率的确定 | 第36-37页 |
3.4.4 风险矩阵方法的适用性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风险矩阵的井筒完整性评价 | 第38-51页 |
4.1 基于风险矩阵方法的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团队的建立 | 第38-42页 |
4.1.1 风险评价团队的组成及职能 | 第38-40页 |
4.1.2 风险评价团队成员的选择 | 第40-42页 |
4.2 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前期资料整理 | 第42-46页 |
4.2.1 对所有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生产井进行分类 | 第43页 |
4.2.2 针对每种类型的生产井选取一口特征鲜明的井做代表井 | 第43-44页 |
4.2.3 建立井筒结构图解 | 第44页 |
4.2.4 待评估井的日常生产运营和压力控制操作记录 | 第44页 |
4.2.5 待评估井的井筒完整性破坏形式 | 第44-46页 |
4.3 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步骤 | 第46-51页 |
4.3.1 描述井筒完整性破坏形式 | 第47页 |
4.3.2 制定管理措施 | 第47页 |
4.3.3 破坏后果及严重性分析评估 | 第47-49页 |
4.3.4 发生概率分析 | 第49页 |
4.3.5 确定风险等级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基于风险矩阵的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现场应用 | 第51-72页 |
5.1 伊朗 SP11 区块概况 | 第51-56页 |
5.1.1 目标井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51-52页 |
5.1.2 地层层序和岩性描述 | 第52-53页 |
5.1.3 SP-019E 井的井身结构 | 第53-54页 |
5.1.4 SP-019E 井风险因素的确定 | 第54-56页 |
5.2 伊朗 XY 区块的 M 井在废弃后的井筒完整性评价 | 第56-72页 |
5.2.1 XY 区块废弃井 M 的井筒完整性状态诊断 | 第56-57页 |
5.2.2 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定 | 第57-59页 |
5.2.3 风险重要性排序 | 第59-65页 |
5.2.4 项目风险权重的确定 | 第65-68页 |
5.2.5 确定指标层的权重 | 第68-69页 |
5.2.6 井筒完整性评价的综合风险计算 | 第69-70页 |
5.2.7 绘制 SP11 区块的风险矩阵图谱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