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论文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互联网 | 第14页 |
1.3.2 年轻群体 | 第14-15页 |
1.3.3 自杀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1 自杀成因研究 | 第16页 |
1.4.2 互联网对自杀的影响研究 | 第16-18页 |
1.4.3 涉网自杀防控对策研究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2章 互联网影响下的年轻群体自杀现状分析 | 第20-32页 |
2.1 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 | 第20-24页 |
2.1.1 互联网用户的发展变化 | 第20页 |
2.1.2 互联网对网络用户的影响 | 第20-22页 |
2.1.3 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与年龄结构 | 第22-24页 |
2.2 中国人口自杀现状基本分析 | 第24-26页 |
2.2.1 中国人口自杀状况 | 第24-25页 |
2.2.2 中国年轻人自杀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2.3 互联网自杀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2.3.1 数据 | 第26页 |
2.3.2 国际社会的互联网自杀现状与特征 | 第26-28页 |
2.3.3 中国社会的互联网自杀现状与特征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互联网对涉网年轻群体自杀的影响分析 | 第32-50页 |
3.1 互联网与涉网年轻群体自杀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42页 |
3.1.1 数据与方法 | 第32-35页 |
3.1.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3.1.3 结论 | 第41-42页 |
3.2 互联网对涉网年轻群体自杀的影响分析 | 第42-49页 |
3.2.1 数据与方法 | 第42-43页 |
3.2.2 研究分析 | 第43-49页 |
3.2.3 结论 | 第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网页内容影响自杀倾向的风险诊断研究 | 第50-59页 |
4.1 诊断模型开发的必要性 | 第50页 |
4.2 诊断工具设计 | 第50-55页 |
4.2.1 风险诊断工具设计原理 | 第50-52页 |
4.2.2 ICP 自杀风险诊断工具设计 | 第52-55页 |
4.3 诊断实例分析与讨论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互联网影响涉网年轻群体自杀防控政策的分析与建议 | 第59-67页 |
5.1 中国有关自杀的法律制度规定与政策问题 | 第59-61页 |
5.2 互联网自杀防控对策国际经验借鉴 | 第61-64页 |
5.3 构筑长效互联网自杀防控体系建议 | 第64-66页 |
5.3.1 加强法律方面的机制保障,完善网络管制立法 | 第64-65页 |
5.3.2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 | 第65-66页 |
5.3.3 加强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 | 第66页 |
5.3.4 加强自杀预防干预力度,提供心理救助 | 第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访谈提纲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