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对环境风险源企业的管理研究 | 第13页 |
1.3.2 美国 | 第13-14页 |
1.3.3 欧盟 | 第14-15页 |
1.3.4 日本 | 第15页 |
1.3.5 个人 | 第15-16页 |
1.3.6 国内对环境风险源企业的管理研究 | 第16-17页 |
1.3.7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17-21页 |
1.4.1 吴江地区社会经济情况 | 第17-18页 |
1.4.2 吴江地区环境风险源企业情况 | 第18-21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7 创新点 | 第21-22页 |
1.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对环境风险源企业进行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 第23-29页 |
2.1 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1.1 环境风险源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 第23-24页 |
2.1.2 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 | 第24页 |
2.2 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体制与特点 | 第24-29页 |
2.2.1 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 | 第24-26页 |
2.2.2 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 | 第26-27页 |
2.2.3 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对环境风险源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现状 | 第29-41页 |
3.1 政府对吴江环境风险源企业的外部管理 | 第29-32页 |
3.1.1 政府对企业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 | 第29-30页 |
3.1.2 政府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 第30-31页 |
3.1.3 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导 | 第31-32页 |
3.2 政府对吴江环境风险源企业的内部管理 | 第32-39页 |
3.2.1 政府对环境风险源企业末端治理的管理 | 第32-33页 |
3.2.2 政府对环境风险源企业清洁生产的推动 | 第33-37页 |
3.2.3 政府对环境风险源企业规章制度体系的指导 | 第37-39页 |
3.3 政府与环境风险源企业的关系 | 第39-41页 |
3.3.1 理想的政企关系 | 第39页 |
3.3.2 吴江政企关系的演变 | 第39-40页 |
3.3.3 吴江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的探索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 第41-46页 |
4.1 问题与成因 | 第41-42页 |
4.1.1 企业自身环境责任的缺失 | 第41页 |
4.1.2 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 | 第41页 |
4.1.3 环境应急机制亟需完善 | 第41-42页 |
4.1.4 行政管制措施失灵 | 第42页 |
4.2 影响因子分析 | 第42-46页 |
4.2.1 体制环境因素 | 第42页 |
4.2.2 法规性压力 | 第42页 |
4.2.3 规范性压力 | 第42-43页 |
4.2.4 认知(竞争)性压力 | 第43页 |
4.2.5 技术环境因素 | 第43页 |
4.2.6 技术 | 第43页 |
4.2.7 绿色技术 | 第43-44页 |
4.2.8 绿色技术环境 | 第44页 |
4.2.9 利益驱动因素 | 第44-45页 |
4.2.10 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控制因素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对吴江区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 第46-50页 |
5.1 吴江区强化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管理的几项进程 | 第46-47页 |
5.1.1 环境安全标准化建设 | 第46页 |
5.1.2 推广ISO12000标准认证 | 第46页 |
5.1.3 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 | 第46-47页 |
5.2 对环境风险源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改进建议 | 第47-50页 |
5.2.1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 第47页 |
5.2.2 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 第47-48页 |
5.2.3 扶持循环经济产业 | 第48-49页 |
5.2.4 强制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