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高层混合结构损伤评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基于损伤的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基于材料层次的损伤模型 | 第11-12页 |
1.2.2 基于构件层次的损伤模型 | 第12-13页 |
1.2.3 基于整体结构的损伤模型 | 第13页 |
1.3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性能的损伤评估及加固方法 | 第15-27页 |
2.1 地震设防水准 | 第15-16页 |
2.2 结构性能水准 | 第16-17页 |
2.3 结构性能目标 | 第17-18页 |
2.4 动力时程分析法及选波原则 | 第18-20页 |
2.4.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主要步骤 | 第19页 |
2.4.2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19-20页 |
2.5 基于性能的损伤评估方法 | 第20-24页 |
2.5.1 结构的整体性能评价 | 第21-22页 |
2.5.2 构件局部损伤评价 | 第22-24页 |
2.6 结构加固的基本方法 | 第24-25页 |
2.6.1 结构加固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2.6.2 加固的基本方法 | 第25页 |
2.7 基于性能的损伤评估及加固流程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既有超高层混合结构的损伤性能分析 | 第27-50页 |
3.1 既有超高层混合结构简介 | 第27-32页 |
3.1.1 工程材料信息 | 第29页 |
3.1.2 主体结构变截面信息 | 第29-31页 |
3.1.3 荷载信息 | 第31-32页 |
3.2 地震波选择 | 第32-33页 |
3.3 线性分析部分 | 第33-34页 |
3.3.1 结构弹性模型参数和弹性分析参数 | 第33页 |
3.3.2 结构线性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3.4 Perform 3D 建立弹塑性模型 | 第34-40页 |
3.4.1 Perform 3D 简介 | 第34-35页 |
3.4.2 主要材料本构 | 第35-38页 |
3.4.3 单元类型 | 第38-39页 |
3.4.4 模型其他参数设置 | 第39-40页 |
3.5 弹塑性模型的自振周期 | 第40-41页 |
3.6 既有超高层混合结构性能表现 | 第41-48页 |
3.6.1 层间位移角楼层分布 | 第41-42页 |
3.6.2 楼层剪力分布 | 第42-44页 |
3.6.3 结构能量平衡图 | 第44-45页 |
3.6.4 能量层间分布 | 第45-46页 |
3.6.5 构件损伤情况 | 第46-48页 |
3.7 本区烈度下结构的损伤评估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结构加固方案选择 | 第50-88页 |
4.1 加固目标 | 第50页 |
4.2 加固方案初选 | 第50-52页 |
4.3 钢支撑立面布置对加固效果影响 | 第52-66页 |
4.3.1 层间位移角 | 第53-57页 |
4.3.2 层间剪力 | 第57-60页 |
4.3.3 能量层间分布 | 第60-64页 |
4.3.4 结构构件损伤情况 | 第64-66页 |
4.4 钢支撑平面布置对加固效果影响 | 第66-77页 |
4.4.1 层间位移角 | 第67-70页 |
4.4.2 层间剪力 | 第70-72页 |
4.4.3 能量层间分布 | 第72-75页 |
4.4.4 结构构件损伤情况 | 第75-77页 |
4.5 钢支撑不同布置形式对加固效果影响 | 第77-85页 |
4.5.1 层间位移角 | 第78-80页 |
4.5.2 层间剪力 | 第80-82页 |
4.5.3 能量层间分布 | 第82-84页 |
4.5.4 结构构件损伤情况 | 第84-85页 |
4.6 本章结论 | 第85-88页 |
第五章 加固方案经济性对比分析 | 第88-92页 |
5.1 经济性比较的意义 | 第88页 |
5.2 加固方案经济性对比 | 第88-91页 |
5.2.1 采用材料最少 | 第88-89页 |
5.2.2 影响面积最小 | 第89页 |
5.2.3 层间位移角最小 | 第89页 |
5.2.4 构件损伤最小 | 第89-91页 |
5.3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92-93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