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逻辑思路框架 | 第15-1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2.3 逻辑思路框架 | 第1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1.3.1 基于组织化缓解农民正规融资约束的研究 | 第19-22页 |
1.3.2 异质性农民合作社利益联结的研究 | 第22-25页 |
1.3.3 对文献的述评 | 第25-27页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7-29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农民合作社增信机制阐释 | 第29-45页 |
2.1 合作社为社员增信的优势条件 | 第29-33页 |
2.1.1 基于圈层的信息优势 | 第30-31页 |
2.1.2 基于组织信誉的个人信用强化优势 | 第31页 |
2.1.3 基于社会资本的抵押担保替代优势 | 第31-33页 |
2.2 信息传递与信号显示 | 第33-38页 |
2.2.1 社员信息传递与信号显示的理论分析 | 第34-35页 |
2.2.2 增信信号显示的理论模型 | 第35-38页 |
2.3 履约激励 | 第38-45页 |
2.3.1 履约激励的理论分析:声誉机制和关联交易 | 第38-40页 |
2.3.2 履约激励的理论模型:基于重复博弈 | 第40-45页 |
第三章 农民合作社增信运作模式的观察 | 第45-57页 |
3.1 转贷的运作模式 | 第45-49页 |
3.1.1 运作流程 | 第45-46页 |
3.1.2 案例解析 | 第46-48页 |
3.1.3 模式评析 | 第48-49页 |
3.2 承担还款连带责任的运作模式 | 第49-52页 |
3.2.1 运作流程 | 第49-50页 |
3.2.2 案例解析 | 第50-51页 |
3.2.3 模式评析 | 第51-52页 |
3.3 不承担还款连带责任的增信运作模式 | 第52-57页 |
3.3.1 运作流程 | 第53页 |
3.3.2 案例解析 | 第53-56页 |
3.3.3 模式评析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农民合作社增信的差异:基于不同利益联结方式 | 第57-69页 |
4.1 不同利益联结机制下农民合作社增信能力的差异 | 第57-63页 |
4.1.1 利益联结机制的主要类型 | 第57-61页 |
4.1.2 农民合作社增信能力的差异 | 第61-63页 |
4.2 基于不同利益联结紧密程度的社员融资影响对比 | 第63-69页 |
4.2.1 理论解释 | 第63-65页 |
4.2.2 模型推导 | 第65-69页 |
第五章 农民合作社增信能力的评估:基于五省调研样本 | 第69-91页 |
5.1 调研设计与说明 | 第69-71页 |
5.1.1 调研设计 | 第69-70页 |
5.1.2 数据收集 | 第70-71页 |
5.2 农民合作社样本的统计描述 | 第71-79页 |
5.2.1 地区性因素的统计描述 | 第71-74页 |
5.2.2 合作社自身发展性因素的统计描述 | 第74-76页 |
5.2.3 合作社与社员利益联结因素的统计描述 | 第76-77页 |
5.2.4 合作社声誉因素的统计描述 | 第77-78页 |
5.2.5 样本合作社发展状况小结 | 第78-79页 |
5.3 合作社增信能力评估的实践运用 | 第79-80页 |
5.4 合作社增信能力评估的指标构建与实证 | 第80-91页 |
5.4.1 增信影响力估值的方法介绍 | 第81-83页 |
5.4.2 增信影响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3-85页 |
5.4.3 增信影响力估值的研究假设及样本可靠性检验 | 第85-86页 |
5.4.4 增信影响力的估值实证 | 第86-90页 |
5.4.5 增信影响力的估值方程及量化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农民合作社增信效果的现实检验 | 第91-101页 |
6.1 基于样本社员正规融资的统计描述 | 第91-94页 |
6.1.1 样本社员的筛选 | 第91页 |
6.1.2 样本社员的基本信息描述 | 第91-92页 |
6.1.3 样本社员正规融资状况描述 | 第92-94页 |
6.1.4 样本社员融资状况的小结 | 第94页 |
6.2 农民合作社增信效果的实证检验 | 第94-101页 |
6.2.1 实证方法介绍 | 第94-95页 |
6.2.2 社员正规融资模型指标的量化 | 第95-97页 |
6.2.3 社员祥本可靠性性检验与描述性统计分祈 | 第97-98页 |
6.2.4 社员正规融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98-99页 |
6.2.5 社员正规融资模型的实证 | 第99-100页 |
6.2.6 社员正规融资可得性的实证结论及简要分析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强化增信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建议 | 第101-10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1-103页 |
7.2 强化增信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建议 | 第103-108页 |
7.2.1 封闭社员资格、促进利益联结稳定 | 第103-104页 |
7.2.2 坚持按交易额(量)分配收益、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 第104-105页 |
7.2.3 开展项目合作、创新异质性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 | 第105-106页 |
7.2.4 深化产权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附录一 | 第116-118页 |
附录二 | 第118-120页 |
附录三 | 第120-129页 |
附录四 | 第129-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