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仪表、航空设备、飞行控制与导航论文--科学探测设备与仪器论文

卷帘式快门CMOS探测器航空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CMOS探测器概述第15-17页
        1.2.2 卷帘效应去除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 研究方向第21-22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第22-25页
第2章 CMOS卷帘快门效应基础理论第25-39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CMOS与CCD对比分析第25-29页
        2.2.1 CMOS探测器结构第25-26页
        2.2.2 CCD探测器结构第26-27页
        2.2.3 CMOS和CCD的对比第27-29页
    2.3 卷帘快门效应第29-31页
    2.4 卷帘效应畸变定量分析第31-34页
        2.4.1 水平方向畸变第32-33页
        2.4.2 垂直方向畸变第33-34页
    2.5 卷帘快门效应去除方法概述第34-37页
        2.5.1 全局运动估计第35-36页
        2.5.2 相机运动重建第36页
        2.5.3 视频帧合成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基于光流法的RS效应消除第39-65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成像模型第39-43页
        3.2.1 摄影机成像原理第39-41页
        3.2.2 空间映射关系第41-43页
    3.3 运动矢量估计方法第43-51页
        3.3.1 基于块匹配的运动估计第43-49页
        3.3.2 基于灰度投影的运动估计第49-50页
        3.3.3 基于特征量匹配的运动估计第50-51页
    3.4 基于光流法的RS畸变校正第51-59页
        3.4.1 光流法概述第51-52页
        3.4.2 光流法计算原理第52-53页
        3.4.3 经典光流算法第53-55页
        3.4.4 基于光流法的RS畸变校正第55-59页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9-64页
        3.5.1 相机读出时间标定第59-61页
        3.5.2 图像校正实验第61-64页
    3.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基于位姿测量的CMOS航空图像RS效应消除第65-87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惯性导航系统第65-67页
    4.3 任意姿态角下RS效应建模第67-74页
        4.3.1 坐标系的建立第67-68页
        4.3.2 空间坐标变换第68-70页
        4.3.3 探测器速度场建立第70-73页
        4.3.4 任意姿态角下RS效应建模第73-74页
    4.4 关键参数仿真分析第74-80页
        4.4.1 模型精度分析第75-77页
        4.4.2 帧间延迟对畸变分布的影响第77-78页
        4.4.3 不同姿态角下像面RS效应分析第78-80页
    4.5 基于位姿测量的RS畸变校正第80-82页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2-85页
        4.6.1 CMOS图像畸变校正第82-85页
        4.6.2 算法效率对比第85页
    4.7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5章 双重退化的CMOS航空图像恢复第87-111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航空相机前向像移分析第88-92页
        5.2.1 航空相机前向像移的形成第88页
        5.2.2 前向像移模糊数学建模第88-92页
    5.3 前向像移与RS效应混合建模第92-95页
        5.3.1 卷帘快门沿平行方向扫描第93-94页
        5.3.2 卷帘快门沿垂直方向扫描第94-95页
    5.4 像移模糊参数估计第95-104页
        5.4.1 基于空域特征的运动模糊参数估计第95-99页
        5.4.2 基于频域特征的运动模糊参数估计第99-104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4-109页
        5.5.1 RS效应对模糊参数估计的影响第105-107页
        5.5.2 双重退化图像恢复第107-109页
    5.6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6.1 主要工作内容第111-112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12页
    6.3 展望第112-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5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25-127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子氧效应与探测研究
下一篇:典型苯胂酸类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及处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