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公司扭亏方式研究--兼议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的完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页 |
1.4 论文框架与章节安排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1 对*ST公司研究成果的总体回顾 | 第13-14页 |
2.2 *ST公司的扭亏现象 | 第14-16页 |
2.3 我国退市制度的问题和建议 | 第16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3.1 *ST公司的扭亏压力和动机 | 第17-19页 |
3.1.1 源于外部的扭亏压力 | 第17-18页 |
3.1.2 源于内部的扭亏动机 | 第18-19页 |
3.2 *ST公司的扭亏方式 | 第19-20页 |
3.3 *ST公司扭亏的市场反应和财务绩效 | 第20-22页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第22-66页 |
4.1 案例背景 | 第22-26页 |
4.1.1 我国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的变迁 | 第22页 |
4.1.2 我国当前退市风险警示制度 | 第22-23页 |
4.1.3 *ST公司扭亏情况统计 | 第23-26页 |
4.2 案例一:*ST吉纤的输血式扭亏 | 第26-35页 |
4.2.1 *ST吉纤简介 | 第26页 |
4.2.2 *ST吉纤扭亏历程 | 第26-27页 |
4.2.3 *ST吉纤扭亏方式 | 第27-31页 |
4.2.4 *ST吉纤扭亏后的表现 | 第31-34页 |
4.2.5 研究发现 | 第34-35页 |
4.3 案例二:*ST国兴的造血式扭亏 | 第35-42页 |
4.3.1 *ST国兴简介 | 第35页 |
4.3.2 *ST国兴扭亏历程 | 第35-36页 |
4.3.3 *ST国兴扭亏方式 | 第36-37页 |
4.3.4 *ST国兴扭亏后的表现 | 第37-41页 |
4.3.5 研究发现 | 第41-42页 |
4.4 案例三:*ST中基的活血式扭亏 | 第42-48页 |
4.4.1 *ST中基简介 | 第42页 |
4.4.2 *ST中基扭亏历程 | 第42-43页 |
4.4.3 *ST中基扭亏方式 | 第43-44页 |
4.4.4 *ST中基扭亏后的表现 | 第44-48页 |
4.4.5 研究发现 | 第48页 |
4.5 案例四:*ST嘉陵的卖血式扭亏 | 第48-55页 |
4.5.1 *ST嘉陵简介 | 第48-49页 |
4.5.2 *ST嘉陵扭亏历程 | 第49页 |
4.5.3 *ST嘉陵扭亏方式 | 第49-51页 |
4.5.4 *ST嘉陵扭亏后的表现 | 第51-54页 |
4.5.5 研究发现 | 第54-55页 |
4.6 案例五:*ST天成的换血式扭亏 | 第55-62页 |
4.6.1 *ST天成简介 | 第55页 |
4.6.2 *ST天成扭亏历程 | 第55-56页 |
4.6.3 *ST天成扭亏方式 | 第56-57页 |
4.6.4 *ST天成扭亏后的表现 | 第57-61页 |
4.6.5 研究发现 | 第61-62页 |
4.7 案例小结 | 第62-66页 |
4.7.1 基于市场反应的角度 | 第62-63页 |
4.7.2 基于财务绩效的角度 | 第63-64页 |
4.7.3 基于债权人和股东的角度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的完善 | 第66-7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5.2 最新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的缺陷 | 第67-68页 |
5.2.1 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缺乏对各类行业的区分 | 第67-68页 |
5.2.2 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缺乏对公司的跟踪考察 | 第68页 |
5.3 完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的建议 | 第68-71页 |
5.3.1 针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退市指标 | 第68-69页 |
5.3.2 针对财务状况改善的公司设立“观察期”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