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辫状河沉积 | 第9-10页 |
1.2.2 辫状河储层特性 | 第10页 |
1.2.3 辫状河构型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3页 |
1.6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3-15页 |
第2章 辫状河砂体构型分析 | 第15-65页 |
2.1 Ng6~(3+4)辫状河储层沉积模式 | 第15-26页 |
2.2 单期河道识别 | 第26-31页 |
2.2.1 等时地层格架与垂向划分 | 第26-27页 |
2.2.2 单期河道井间对比 | 第27-29页 |
2.2.3 定量规模约束 | 第29-30页 |
2.2.4 地震约束 | 第30-31页 |
2.3 单一构型单元识别 | 第31-54页 |
2.3.1 六种心滩坝沉积 | 第31-34页 |
2.3.2 三种河道充填沉积 | 第34-35页 |
2.3.3 侧向划界 | 第35-37页 |
2.3.4 单一成因砂体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2.3.5 剖面分析 | 第38-44页 |
2.3.6 平面组合 | 第44-49页 |
2.3.7 结果与结论 | 第49-54页 |
2.4 夹层分布 | 第54-60页 |
2.4.1 单层间隔层 | 第54-57页 |
2.4.2 单砂体间夹层 | 第57-58页 |
2.4.3 心滩内夹层 | 第58-60页 |
2.5 复合心滩坝内部解剖 | 第60-65页 |
第3章 三维构型模型 | 第65-75页 |
3.1 三种建模方法 | 第65-72页 |
3.1.1 基于对象的建模方法 | 第66-68页 |
3.1.2 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 | 第68-72页 |
3.1.3 确定性建模方法 | 第72页 |
3.2 综合建模方法 | 第72-75页 |
第4章 水淹差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 第75-83页 |
4.1 储层非均质性控制的剩余油 | 第75-78页 |
4.1.1 单井非均质性造成的剩余油 | 第75-76页 |
4.1.2 井间非均质性造成的剩余油 | 第76页 |
4.1.3 全区非均质性造成的剩余油 | 第76-78页 |
4.2 七区西馆 6~(3+4)剩余油分布模式 | 第78-83页 |
4.2.1 渗流屏障——单一构型单元边部富集剩余油 | 第78-80页 |
4.2.2 重力因素——单一构型单元中心顶部富集剩余油 | 第80-82页 |
4.2.3 流动单元——物性较差的流动单元富集剩余油 | 第82-8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