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9-12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页 |
1.4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与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4.1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3页 |
1.4.2 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5 合成方法 | 第18-22页 |
1.5.1 高温固相法 | 第18-19页 |
1.5.2 沉淀法 | 第19-20页 |
1.5.3 溶胶凝胶法 | 第20页 |
1.5.4 喷雾干燥法 | 第20-21页 |
1.5.5 水热法 | 第21-22页 |
1.6 材料的改性研究 | 第22-23页 |
1.6.1 掺杂改性 | 第22页 |
1.6.2 包覆改性 | 第22-23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原理 | 第24-31页 |
2.1 材料合成 | 第24-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1.2 实验器材 | 第24-25页 |
2.1.3 正极材料合成 | 第25-26页 |
2.2 电池装配 | 第26-27页 |
2.2.1 实验原料与器材 | 第26页 |
2.2.2 电池正极的制备 | 第26页 |
2.2.3 电池装配工艺 | 第26-27页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2.3.1 充放电测试 | 第27-28页 |
2.3.2 热分析(TG) | 第28-29页 |
2.3.3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 第29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页 |
2.3.5 能谱定量分析(EDS) | 第29页 |
2.3.6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29-30页 |
2.3.7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30页 |
2.3.8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 | 第30-31页 |
第三章 LiNi_xCo_yMn_(1-x-y)O_2材料的元素配比差异的性能研究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合成工艺选定 | 第32-36页 |
3.2.1 合成温度 | 第32-33页 |
3.2.2 锂源添加量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 Ni/Co/Mn配比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 第36-46页 |
3.3.1 材料合成 | 第36页 |
3.3.2 LiNi_xCo_yMn_(1-x-y)O_2材料的表征 | 第36-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碳包覆复合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性能研究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材料合成 | 第47-48页 |
4.3 LiNi_(1/3)Co_(1/3)Mn_(1/3)O_2碳包覆材料的表征 | 第48-58页 |
4.3.1 热分析(TG) | 第48页 |
4.3.2 XRD表征 | 第48-49页 |
4.3.3 SEM图 | 第49-51页 |
4.3.4 TEM图 | 第51页 |
4.3.5 电化学性能 | 第51-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FeF_3包覆复合材料LiNi_(0.4)Co_(0.2)Mn_(0.4)O_2性能研究 | 第59-69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材料合成 | 第59页 |
5.3 LiNi_(0.4)Co_(0.2)Mn_(0.4)O_2包覆材料的表征 | 第59-68页 |
5.3.1 XRD表征 | 第60页 |
5.3.2 SEM图 | 第60-62页 |
5.3.3 TEM图 | 第62页 |
5.3.4 电化学性能 | 第62-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