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概述 | 第18-23页 |
2.1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19页 |
2.1.1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2.2.1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品质 | 第19-20页 |
2.2.2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效率 | 第20页 |
2.2.3 降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 | 第20页 |
2.2.4 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 | 第20-21页 |
2.3 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的可行性 | 第21-22页 |
2.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21页 |
2.3.2 充足的市场需求 | 第21-22页 |
2.3.3 产业化技术支持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和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及问题 | 第23-30页 |
3.1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1.1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3.1.2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24-25页 |
3.1.3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 吉林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3.2.1 吉林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2.2 吉林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27页 |
3.2.3 吉林省住宅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国外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30-37页 |
4.1 国外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发展经验 | 第30-34页 |
4.1.1 日本的公共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 第30-32页 |
4.1.2 美国的公共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 第32-34页 |
4.2 国外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对吉林省的启示 | 第34-35页 |
4.2.1 住房需求是发展的前提 | 第34-35页 |
4.2.2 政府是建设的主导力量 | 第35页 |
4.2.3 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 第35页 |
4.2.4 住宅产业化集团是建设主体 | 第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5章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产业化驱动与制约因素分析 | 第37-45页 |
5.1 分析思路与框架 | 第37页 |
5.2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SWOT分析 | 第37-43页 |
5.2.1 优势 | 第37-39页 |
5.2.2 劣势 | 第39-40页 |
5.2.3 机会 | 第40-42页 |
5.2.4 威胁 | 第42-43页 |
5.3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条件分析 | 第43-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推进吉林省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5-57页 |
6.1 建立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体系 | 第45-46页 |
6.1.1 建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政府机构 | 第45页 |
6.1.2 建立层次分明的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管理机构 | 第45-46页 |
6.2 完善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 第46-48页 |
6.2.1 金融政策 | 第46-47页 |
6.2.2 税收政策 | 第47页 |
6.2.3 土地政策 | 第47-48页 |
6.3 建立与完善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技术体系 | 第48-49页 |
6.4 构建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经营主体 | 第49-51页 |
6.4.1 虚拟住宅企业集团 | 第49-50页 |
6.4.2 虚拟住宅产业化集团的运作机制 | 第50-51页 |
6.5 建立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56页 |
6.5.1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 第51-53页 |
6.5.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3-5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