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12页 |
| (一)选题的缘故及意义 | 第7-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 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2 研究的不足 | 第11-12页 |
| 一 同性结合合法化的法理基础 | 第12-22页 |
| (一)“道德侵犯”非刑事化与“不伤害”原则 | 第12-15页 |
| 1 从“道德侵犯”非刑事化说开去 | 第12-13页 |
| 2 由Bowers案谈起“不伤害原则” | 第13-15页 |
| (二)“个人主义”原则和“自由状态”理论 | 第15-17页 |
| 1 反对多数暴力的“个人主义”原则 | 第15-16页 |
| 2 “自由状态”与“私人领域” | 第16-17页 |
| (三)“公平的正义”理论与正义的“两个原则” | 第17-19页 |
| 1 “公平的正义”理论的主张背景 | 第17页 |
| 2 “无知之幕”下的“原始状态” | 第17-18页 |
| 3 “公平的正义”理论的两个原则 | 第18-19页 |
| (四)“平等的关切”与同性亚文化群体保护 | 第19-22页 |
| 1 施政者至上的美德——“平等的关切” | 第19-20页 |
| 2 公民平等权与同性亚文化群体保护 | 第20-22页 |
| 二 同性结合合法化之证成 | 第22-30页 |
| (一)法价值基础与同性结合合法化 | 第22-24页 |
| 1 性权利角度下法的自由与秩序价值 | 第22-23页 |
| 2 权利的平等保护与效益价值的实现 | 第23-24页 |
| (二)法的社会功能对同性结合的证成 | 第24-26页 |
| 1 维护社会秩序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4-25页 |
| 2 同性恋亚文化群体合法权益的保障 | 第25页 |
| 3 同性恋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 | 第25-26页 |
| (三)从婚姻的本质和目的对同性结合的证成 | 第26-27页 |
| 1 婚姻的本质在于“共同生活关系” | 第26页 |
| 2 婚姻目的的社会历史演变 | 第26-27页 |
| (四)人权保护视野下的同性结合合法化 | 第27-30页 |
| 1 同性恋群体的婚姻权属于人权 | 第27-28页 |
| 2 我国人权建设的发展与同性结合合法化 | 第28-30页 |
| 三 我国同性结合合法化的困境与思考 | 第30-40页 |
| (一)同性结合合法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2页 |
| 1 同性恋及同性性行为在我国的非罪化与去病化 | 第30-31页 |
| 2 趋于宽容理解的舆论态度 | 第31页 |
| 3 宽松有利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 | 第31-32页 |
| (二)我国同性结合合法化的困境 | 第32-36页 |
| 1 道德法律化的传统对同性结合合法化的羁绊 | 第32-33页 |
| 2 法律意识缺失与法律人格缺损对同性结合合法化的阻碍 | 第33-35页 |
| 3 宪法诉讼的缺位对同性结合合法化的制度限制 | 第35-36页 |
| (三)现行同性结合合法化模式比较及其借鉴 | 第36-40页 |
| 1 同性婚姻模式 | 第36页 |
| 2 注册伴侣模式 | 第36-37页 |
| 3 互助契约模式 | 第37-38页 |
| 4 不同立法模式的法理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