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论文

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管理创新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导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第14-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页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管理概述第18-25页
    2.1 重点青少年群体及其违法犯罪预防管理的含义第18-20页
        2.1.1 重点青少年群体第18页
        2.1.2 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第18-19页
        2.1.3 青少年犯罪预防管理第19-20页
    2.2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管理的有关理论第20-22页
        2.2.1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第20页
        2.2.2 社会学习理论第20-21页
        2.2.3 社会控制理论第21-22页
        2.2.4 公共治理理论第22页
    2.3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管理的发展历程第22-25页
        2.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变化特点第22-23页
        2.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发展情况慨述第23-24页
        2.3.3 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第24-25页
3 大连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管理工作状况分析第25-33页
    3.1 当前大连市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基本情况第25-28页
        3.1.1 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概况第25页
        3.1.2 闲散青少年群体概况第25-26页
        3.1.3 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概况第26-27页
        3.1.4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概况第27页
        3.1.5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概况第27-28页
    3.2 大连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试点情况第28-30页
        3.2.1 预防管理组织体系第29页
        3.2.2 团组织参与管理帮扶第29页
        3.2.3 公安系统参与帮教管理第29-30页
        3.2.4 检察机关参与教育矫治第30页
        3.2.5 审判机关参与心理干预第30页
    3.3 大连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第30-33页
        3.3.1 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管理联动机制不健全第30-31页
        3.3.2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发展不均衡第31页
        3.3.3 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管理缺少法制化保障第31-33页
4 国内外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管理经验借鉴第33-39页
    4.1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青少年犯罪预防管理经验第33-36页
        4.1.1 美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管理经验第33-34页
        4.1.2 英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管理经验第34-35页
        4.1.3 日本青少年犯罪预防管理经验第35-36页
    4.2 国内部分城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管理工作情况第36-39页
        4.2.1 上海市闵行区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管理情况第36页
        4.2.2 青岛市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管理情况第36-37页
        4.2.3 哈尔滨市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管理情况第37-39页
5 加强和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预防管理的对策建议第39-50页
    5.1 创新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教育矫治的体系建设第39-42页
        5.1.1 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第39-40页
        5.1.2 通过专门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矫治第40-41页
        5.1.3 充分发挥公检法职能机关的主体性作用第41页
        5.1.4 加强社会性专业化力量建设第41-42页
    5.2 创新社会闲散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机制第42-44页
        5.2.1 建立健全社会正面力量接触联系机制第42-43页
        5.2.2 督促社会闲散青少年群体依法完成义务教育第43页
        5.2.3 做好初高中毕业生升学和继续教育服务工作第43页
        5.2.4 拓宽社会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就业渠道第43-44页
    5.3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服务管理第44-46页
        5.3.1 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区帮扶机制第44-45页
        5.3.2 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保障功能第45页
        5.3.3 加强社会力量帮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引导工作第45-46页
    5.4 健全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救助保护制度第46-48页
        5.4.1 严厉打击侵害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权益的犯罪行为第46页
        5.4.2 加强流浪乞讨青少年的社会救助机构建设第46-47页
        5.4.3 健全帮助流浪乞讨青少年继续接受教育工作机制第47页
        5.4.4 完善未成年人成长监护制度第47-48页
    5.5 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帮扶工作第48-50页
        5.5.1 帮助解决经济困难问题第48页
        5.5.2 建立心理干预疏导机制第48-49页
        5.5.3 刑期内帮助巩固亲情关系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郑州市丰庆路街道办事处网格化管理研究
下一篇:俄罗斯联邦非政府退休基金活动的政府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