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钢-混组合拱桥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大跨度拱桥发展状况概述 | 第10-13页 |
1.1.1 国内大跨度拱桥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国外大跨度拱桥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 大跨度拱桥的施工方法 | 第13-17页 |
1.2.1 缆索吊装施工法 | 第13-14页 |
1.2.2 悬臂施工法 | 第14-15页 |
1.2.3 劲性骨架法 | 第15-16页 |
1.2.4 转体施工法 | 第16页 |
1.2.5 组合施工法 | 第16-17页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斜拉扣挂索力与线形控制方法 | 第19-32页 |
2.1 概述 | 第19-27页 |
2.1.1 悬臂施工拱桥扣索力计算的几种方法 | 第19-21页 |
2.1.2 基于ANSYS的优化方法 | 第21-27页 |
2.2 斜拉扣挂悬臂安装阶段的线形控制 | 第27-30页 |
2.2.1 拱肋目标线形 | 第27-28页 |
2.2.2 安装误差容许范围 | 第28-29页 |
2.2.3 误差适时调整方法 | 第29-30页 |
2.3 挂篮悬臂浇筑拱圈线形与应力控制 | 第30-31页 |
2.3.1 线形控制法 | 第30-31页 |
2.3.2 应力控制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大跨度钢混组合拱桥施工方案研究 | 第32-42页 |
3.1 大跨度钢混组合拱桥构造 | 第32-35页 |
3.1.1 总体布置 | 第32页 |
3.1.2 设计技术标准 | 第32-33页 |
3.1.3 拱圈截面尺寸的拟定 | 第33-34页 |
3.1.4 拱上建筑结构形式及尺寸 | 第34-35页 |
3.2 挂篮悬浇扣挂系统设计 | 第35-38页 |
3.2.1 挂篮的设计 | 第35-37页 |
3.2.2 扣挂系统设计 | 第37-38页 |
3.3 试设计施工方案的选取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钢混组合拱桥主拱圈施工控制计算 | 第42-83页 |
4.1 计算模型 | 第42-47页 |
4.1.1 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1.2 计算工况分析 | 第43-47页 |
4.2 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受力分析 | 第47-59页 |
4.2.1 索力的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2.2 混凝土悬臂浇筑阶段扣索索力 | 第48-50页 |
4.2.3 混凝土段拱圈边箱应力 | 第50-53页 |
4.2.4 混凝土段拱圈边箱位移 | 第53-55页 |
4.2.5 混凝土段拱圈中箱应力 | 第55-58页 |
4.2.6 混凝土段拱圈中箱位移 | 第58-59页 |
4.3 钢箱段分段吊装施工控制计算 | 第59-68页 |
4.3.1 钢箱吊装阶段扣索索力 | 第59-60页 |
4.3.2 钢箱拱圈边箱应力 | 第60-63页 |
4.3.3 钢箱拱圈边箱位移 | 第63-64页 |
4.3.4 钢箱拱圈中箱应力 | 第64-68页 |
4.3.5 钢箱拱圈中箱位移 | 第68页 |
4.4 成拱后的主拱圈内力与线形 | 第68-72页 |
4.5 一次成拱与阶段施工主拱圈应力和线形比较 | 第72-76页 |
4.6 探究中箱不同浇筑顺序对主拱圈的影响 | 第76-82页 |
4.6.1 四种施工方案 | 第76-78页 |
4.6.2 四种中箱浇筑顺序对拱圈截面影响分析 | 第78-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