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刈割处理对优质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语表第12-13页
1 研究背景第13-21页
    1.1 米质的主要指标第13-14页
    1.2 米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第14-15页
        1.2.1 米质形成的酶学基础第14页
        1.2.2 米质形成的分子基础第14-15页
    1.3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第15-19页
        1.3.1 不同水稻类型间米质的差异第15-16页
        1.3.2 播期对米质的影响第16页
        1.3.3 氮肥管理对米质的影响第16-17页
        1.3.4 水分管理对米质的影响第17页
        1.3.5 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第17-19页
    1.4 优质稻相关研究结果第19-20页
        1.4.1 优质稻的产量及高产相关性状第19页
        1.4.2 影响优质稻米质的因素第19-20页
    1.5 再生稻的优势第20页
    1.6 试验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2 材料方法第21-25页
    2.1 试验材料第21页
    2.2 试验设计第21-23页
        2.2.1 试验地点第21-22页
        2.2.2 试验设计第22页
        2.2.3 育秧与移栽第22页
        2.2.4 肥料管理第22页
        2.2.5 水分管理第22页
        2.2.6 病虫害防治第22-23页
    2.3 考察项目与方法第23-24页
        2.3.1 齐穗期取样第23页
        2.3.2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考察第23页
        2.3.3 再生芽调查第23页
        2.3.4 米质测定第23-24页
    2.4 数据处理第24-25页
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5-46页
    3.1 气象数据分析第25页
    3.2 刈割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第25-26页
    3.3 各品种再生能力及稻桩干物质转运比较第26-28页
        3.3.1 各品种再生力动态比较第26-27页
        3.3.2 各品种再生力比较第27-28页
        3.3.3 各品种稻桩干物质转运特性比较第28页
    3.4 刈割处理对各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第28-32页
        3.4.1 刈割处理对株高的影响第28-29页
        3.4.2 刈割处理对有效穗的影响第29-30页
        3.4.3 刈割处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30页
        3.4.4 刈割处理对粒叶比的影响第30-31页
        3.4.5 刈割处理对收获指数的影响第31-32页
    3.5 刈割处理对花前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第32页
    3.6 刈割处理农药施用次数情况第32-34页
    3.7 刈割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第34-35页
    3.8 刈割处理对米质的影响第35-46页
        3.8.1 刈割处理对加工品质的影响第35-36页
        3.8.2 刈割处理对外观品质的影响第36-39页
        3.8.3 刈割处理对蒸煮品质的影响第39-42页
        3.8.4 各处理稻米品质国标分级比较第42-44页
        3.8.5 米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第44-46页
4 讨论第46-53页
    4.1 刈割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第46页
    4.2 供试品种再生特性和稻桩物质转运特性比较第46页
    4.3 刈割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第46-48页
    4.4 刈割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第48页
    4.5 刈割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第48-52页
        4.5.1 刈割处理对加工品质的影响第48-49页
        4.5.2 刈割处理对外观品质的影响第49页
        4.5.3 刈割处理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4.5.4 刈割处理对胶稠度的影响第50页
        4.5.5 刈割处理对碱消值的影响第50页
        4.5.6 刈割处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50-51页
        4.5.7 刈割处理对食味品质的影响第51-52页
    4.6 米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第52-53页
5 总结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bTLP1在棉花纤维发育中的功能解析
下一篇:基于As、Pb、F浓度变化对水稻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