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1 科技介入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 第9页 |
1.1.2 灾后重建的科技介入助推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创新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灾后重建的社会影响评估 | 第11-12页 |
1.3.2 汶川地震灾后对社会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3 科技介入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4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 文章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1.5.1 主要创新点 | 第16页 |
1.5.2 难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STS理论及概念界定 | 第17-25页 |
2.1 STS理论 | 第17-19页 |
2.1.1 STS研究溯源 | 第17-18页 |
2.1.2 STS研究的论题域 | 第18页 |
2.1.3 技术社会化 | 第18-19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19-25页 |
2.2.1 科技介入 | 第19-21页 |
2.2.2 灾后重建 | 第21-22页 |
2.2.3 社会效应 | 第22-23页 |
2.2.4 聚散效应 | 第23-25页 |
第3章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现状 | 第25-35页 |
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现状与成效—以汶川县为例 | 第25-26页 |
3.2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3.2.1 科学发展观—重建的指导思想 | 第26-28页 |
3.2.2 系统科学思维—重建的运行方式 | 第28-29页 |
3.2.3 重建技术评估—重建的指导基础 | 第29-30页 |
3.2.4 科学重建规划—重建的前提条件 | 第30-31页 |
3.2.5 重建政策措施的技术导向 | 第31-32页 |
3.2.6 科技人力资源的技术奉献 | 第32-33页 |
3.2.7 先进科技在重建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第4章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社会效应分析 | 第35-42页 |
4.1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聚散效应 | 第35-40页 |
4.1.1 聚合效应 | 第35-38页 |
4.1.2 扩散效应 | 第38-40页 |
4.2 精神文化的滞后效应 | 第40-42页 |
第5章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经验与反思 | 第42-46页 |
5.1 汶川灾后重建的科技介入—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 第42-43页 |
5.2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 | 第43-44页 |
5.3 推行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