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工程地震论文

汶川灾后重建中的科技介入及其社会效应研究--基于STS理论的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7页
    1.1 选题依据第9-10页
        1.1.1 科技介入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第9页
        1.1.2 灾后重建的科技介入助推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创新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1-15页
        1.3.1 灾后重建的社会影响评估第11-12页
        1.3.2 汶川地震灾后对社会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1.3.3 科技介入问题的相关研究第13-15页
        1.3.4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第15页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5-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研究思路第16页
    1.5 文章的创新点与难点第16-17页
        1.5.1 主要创新点第16页
        1.5.2 难点第16-17页
第2章 STS理论及概念界定第17-25页
    2.1 STS理论第17-19页
        2.1.1 STS研究溯源第17-18页
        2.1.2 STS研究的论题域第18页
        2.1.3 技术社会化第18-19页
    2.2 概念界定第19-25页
        2.2.1 科技介入第19-21页
        2.2.2 灾后重建第21-22页
        2.2.3 社会效应第22-23页
        2.2.4 聚散效应第23-25页
第3章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现状第25-35页
    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现状与成效—以汶川县为例第25-26页
    3.2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现状分析第26-35页
        3.2.1 科学发展观—重建的指导思想第26-28页
        3.2.2 系统科学思维—重建的运行方式第28-29页
        3.2.3 重建技术评估—重建的指导基础第29-30页
        3.2.4 科学重建规划—重建的前提条件第30-31页
        3.2.5 重建政策措施的技术导向第31-32页
        3.2.6 科技人力资源的技术奉献第32-33页
        3.2.7 先进科技在重建中的应用第33-35页
第4章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社会效应分析第35-42页
    4.1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聚散效应第35-40页
        4.1.1 聚合效应第35-38页
        4.1.2 扩散效应第38-40页
    4.2 精神文化的滞后效应第40-42页
第5章 汶川灾后重建科技介入的经验与反思第42-46页
    5.1 汶川灾后重建的科技介入—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第42-43页
    5.2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第43-44页
    5.3 推行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第44-46页
结论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rlicz空间内若干加权逼近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制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