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要求 | 第9-10页 |
1.1.2 平顶山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1.1.3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中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平顶山地区景区景观设计 | 第13-17页 |
1.4.1 中原经济区带动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1.4.2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 第14-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5.2 描述性研究法 | 第17页 |
1.5.3 个案研究法 | 第17-18页 |
1.5.4 实地调查法 | 第18-19页 |
2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9-27页 |
2.1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从无到有 | 第19页 |
2.2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强势发展模式 | 第19页 |
2.3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成果 | 第19-22页 |
2.3.1 自然景观 | 第20-21页 |
2.3.2 人文景观 | 第21-22页 |
2.4 平顶山景区景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 第22-25页 |
2.4.1 景区资源开发与保护不到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第22-23页 |
2.4.2 景区景观设计中缺乏地域文化保护,致使本土文化消亡 | 第23-24页 |
2.4.3 景区景观设计中忽视了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 | 第24-25页 |
2.4.4 对细节的处理不足 | 第25页 |
2.5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影响因子解析 | 第25-27页 |
2.5.1 经济投入不足 | 第25页 |
2.5.2 设计思想落后 | 第25-26页 |
2.5.3 设计师与施工方的协调问题 | 第26-27页 |
3 对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 第27-41页 |
3.1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 第27-28页 |
3.1.1 前期基本情况调研 | 第27页 |
3.1.2 从景观特征及匹配性的视野下进行探讨 | 第27-28页 |
3.2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28-30页 |
3.2.1 指导思想 | 第28-29页 |
3.2.2 主要目标 | 第29页 |
3.2.3 基本方针 | 第29-30页 |
3.3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30-37页 |
3.3.1 景区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因地制宜突出特点 | 第30-31页 |
3.3.2 尊重人的行为心理---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 第31-33页 |
3.3.3 乡土地域特色的传承---地域特征及文化的体现 | 第33-35页 |
3.3.4 追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连续性设计 | 第35-36页 |
3.3.5 追求个性的休闲娱乐---明确景区主题定位 | 第36-37页 |
3.4 平顶山景区景观设计的策略 | 第37-41页 |
3.4.1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完善相关制度政策 | 第37-38页 |
3.4.2 维护生态自然要素 | 第38-39页 |
3.4.3 塑造人文景观要素 | 第39-41页 |
4 案例研究--以鲁山自然生态圈设计为例 | 第41-51页 |
4.1 鲁山自然生态圈简介 | 第41-42页 |
4.2 鲁山自然生态圈设计现状分析 | 第42-47页 |
4.2.1 空间布局设计 | 第42-43页 |
4.2.2 植被绿化分析 | 第43-44页 |
4.2.3 生态圈的建筑设计 | 第44-47页 |
4.3 生态圈出现的问题 | 第47-48页 |
4.3.1 景观雷同现象严重 | 第47页 |
4.3.2 景观细节设计不到位 | 第47页 |
4.3.3 后期管理不当 | 第47-48页 |
4.4 两种设计理念的导入 | 第48-51页 |
4.4.1 原生态的环境观 | 第48-49页 |
4.4.2 传承的文化观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2页 |
5.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