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资料与方案 | 第13-16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3-14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 2. 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 2.1 分组方法 | 第14页 |
| 2.2 检查方法 | 第14页 |
| 2.3 CST分级 | 第14-15页 |
| 2.4 评估方法 | 第15页 |
| 3. 治疗方案 | 第15页 |
| 4. 统计学分析及方法 | 第15-16页 |
| 结果 | 第16-22页 |
| 1. 一般资料情况 | 第16-18页 |
| 1.1 总体分析 | 第16页 |
| 1.2 不同CST级别组间分析 | 第16-17页 |
| 1.3 中经络各组组间分析 | 第17-18页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18-22页 |
| 2.1 不同CST级别与F-M值相关性分析 | 第18页 |
| 2.2 32例患者双侧FA值情况比较及rFA值与NIHSS评分相关性分析 | 第18-19页 |
| 2.3 不同CST级别患者的rFA值情况比较 | 第19页 |
| 2.4 中经络各组CST级别例数分布情况比较 | 第19-20页 |
| 2.5 中经络各组rFA值情况比较 | 第20页 |
| 2.6 中经络各组F-M值情况比较 | 第20-21页 |
| 2.7 中经络各组NIHSS评分情况比较 | 第21-22页 |
| 讨论 | 第22-28页 |
| 1. 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 1.1 弥散现象与弥散特性 | 第22页 |
| 1.2 本研究DTI的表达指标(FA值) | 第22-23页 |
| 2. 皮质脊髓束基本介绍 | 第23页 |
| 3. CST的分级方法 | 第23页 |
| 4. 出血量大小与预后关系及观察部位的选择 | 第23-24页 |
| 5. 传统医学中的出血中风 | 第24-25页 |
| 5.1 中医对出血中风病因病机研究 | 第24页 |
| 5.2 中风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6. 临床病例研究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 7. 不足与展望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 附录 | 第31-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文献综述 | 第45-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作者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