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绪论第12-18页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1. 公共政策第14-15页
        2. 公民参与第15页
        3. 公民组织化参与第15页
    (四) 本研究的主要核心问题第15-16页
    (五) 研究方法第16页
        1. 文献研究法第16页
        2. 案例研究法第16页
        3. 比较研究第16页
    (六) 拟创新之处第16-18页
        1. 研究视角比较新第16页
        2. 国别比较的研究比较新第16-17页
        3. 研究结论比较新第17-18页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理论概述第18-25页
    (一) 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1. 参与民主理论第18-19页
        2. 新公共管理思潮第19页
        3. 社会自组织理论第19-20页
    (二) 公民组织化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可能性第20-23页
        1. 社会中非政府组织的存在第20-21页
        2. 参与公民利益的趋同性第21-22页
        3. 公民组织化参与相关制度及法律支撑第22-23页
    (三) 公民组织化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层面分析第23-25页
        1. 增加参与有效性第23页
        2. 提高参与有序性第23-24页
        3. 增强公共政策的科学性第24-25页
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现状分析第25-34页
    (一)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基本情况第25-28页
        1. 公民组织化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尚处于起步阶段第25页
        2. 公民主要组织化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确立阶段第25-26页
        3. 类政府组织是公民组织化参与的主要参与组织媒介第26-27页
        4. 公民组织化参与主体发展不平衡第27-28页
    (二)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所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1. 公民组织化参与程度低第28-29页
        2. 公民自组织参与薄弱第29-30页
        3. 公民通过非政府组织参与效果不佳第30页
        4. 公民组织化参与缺乏有序性第30-31页
    (三)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所存问题成因分析第31-34页
        1. 公民组织化参与能力不足第31-32页
        2. 非政府组织组织化参与能力发挥度不够第32-33页
        3. 政府对公民组织化参与行为应对不佳第33-34页
四、国外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经验借鉴第34-41页
    (一) 美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基本情况第34-36页
        1. 美国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基本特征第34-35页
        2. 公民组织化参与的相关制度规定第35页
        3. 政府对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回应第35-36页
    (二) 英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基本情况第36-38页
        1. 英国公民组织化参与基本特征第36-37页
        2. 公民组织化参与的相关制度规定第37页
        3. 政府对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回应第37-38页
    (三) 日本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基本情况第38-39页
        1. 日本公民组织化参与基本特征第38页
        2. 公民组织化参与的相关制度规定第38-39页
        3. 政府对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回应第39页
    (四) 国外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经验借鉴第39-41页
        1. 拓展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形式第39-40页
        2. 完善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制度与法律第40页
        3. 转变政府回应态度第40-41页
五、提升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对策分析第41-49页
    (一) 提升公民组织化参与能力第41-44页
        1. 加强对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引导第41-42页
        2. 培育公民社会第42页
        3. 丰富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形式第42-43页
        4. 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第43-44页
    (二) 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能力第44-46页
        1. 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的合作第44-45页
        2. 完善非政府组织内部的管理第45页
        3. 增加非政府组织间的沟通合作第45-46页
    (三) 提高政府应对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回应度第46-49页
        1. 提供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制度化保障第46-47页
        2. 增加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开透明度第47-48页
        3. 建立公民、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间的长效参与机制第48-49页
六、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与德国在南美的竞争研究--以巴西、阿根廷为例
下一篇:毛泽东开拓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方法及其当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