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四、相关理论阐述 | 第12-14页 |
(一) 财富流动理论 | 第12-13页 |
(二) 社会交换理论 | 第13页 |
(三) 马斯洛精神需求理论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基本概况 | 第14-19页 |
一、独生子女概念 | 第14页 |
二、独生子女家庭形成背景 | 第14-15页 |
三、独生子女家庭特点 | 第15-17页 |
(一) 独生子女权利核心化 | 第15页 |
(二) 核心家庭成为主流 | 第15-16页 |
(三)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收入两极分化 | 第16页 |
(四) 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应对未来的养老负担 | 第16-17页 |
(五) 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理财观念不强 | 第17页 |
(六) 空巢化成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主要特征 | 第17页 |
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数量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合肥市荻港路社区调查家庭养老的基本情况 | 第19-27页 |
一、荻港路社区养老现状 | 第19页 |
(一) 荻港路社区基本情况 | 第19页 |
(二) 荻港路社区养老供给状况 | 第19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19-21页 |
(一) 调查方式 | 第19-20页 |
(二) 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 | 第20-21页 |
三、荻港路社区调查城市子女、父母的基本特征 | 第21-27页 |
(一) 调查家庭父母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二) 调查家庭子女的基本情况 | 第24-27页 |
第四章 荻港路社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情况比较分析 | 第27-38页 |
一、调查家庭子女与父母的居住情况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一) 城市独生子女更多与父母“分居” | 第27页 |
(二) 城市非独生子女更多与父母同住 | 第27-28页 |
二、调查家庭养老现状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一) 城市独生子女照料老人数量较多 | 第28-29页 |
(二) 城市独生子女照顾老人时间较少 | 第29-30页 |
(三) 城市独生子女照顾老人程度与非独生子女一致 | 第30页 |
三、调查家庭养老需求状况对比分析 | 第30-33页 |
(一) 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子女的经济需求较多 | 第30-31页 |
(二) 城市独生子女无法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 第31-32页 |
(三) 城市独生子女对于父母的生活照顾尚有欠缺 | 第32-33页 |
四、调查家庭养老方式对比分析 | 第33-38页 |
(一) 养老方式类型 | 第33-34页 |
(二)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方式选择差异 | 第34-38页 |
第五章 荻港路社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风险和原因分析 | 第38-45页 |
一、荻港路社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风险 | 第38-43页 |
(一) 经济负担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突出问题 | 第38-40页 |
(二) 生活照料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问题核心 | 第40-41页 |
(三) 精神危机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关键 | 第41-43页 |
二、荻港路社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一) 文化传承断链,孝道概念模糊 | 第43页 |
(二) 城市独生子女对于父母的反哺程度较低 | 第43-44页 |
(三) 家庭养老无法供养城市独生子女父母 | 第44-45页 |
第六章 荻港路社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对策 | 第45-49页 |
一、国家层面 | 第45-46页 |
(一) 弘扬传统美德,形成孝顺父母的良好风尚 | 第45页 |
(二) 完善科学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 第45页 |
(三) 壮大敬老志愿者队伍 | 第45-46页 |
二、社会层面 | 第46-47页 |
(一) 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体系 | 第46页 |
(二) 壮大社会公益组织能力,建立独生子女家庭救助基金 | 第46-47页 |
三、养老主体层面 | 第47页 |
(一) 父母注重丰富个人生活 | 第47页 |
(二) 父母加强理财观念 | 第47页 |
四、独生子女层面 | 第47-49页 |
(一) 鼓励独生子女“多回家看看” | 第47页 |
(二) 注重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