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图表索引 | 第13-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方案 | 第22-23页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3-24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航空货物运输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分析 | 第26-51页 |
2.1 航空货运与航空客运异同剖析 | 第26-29页 |
2.1.1 航空货运和航空客运的相似性分析 | 第26-27页 |
2.1.2 航空货运的独特性剖析 | 第27-29页 |
2.1.3 货运等级舱位与客运等级舱位的比较研究 | 第29页 |
2.2 收益管理与航空货运管理的实施内容 | 第29-36页 |
2.2.1 收益管理 | 第29-32页 |
2.2.2 航空货运管理的实施内容 | 第32-36页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36-49页 |
2.3.1 预测方法 | 第36-43页 |
2.3.2 航线网络 | 第43-46页 |
2.3.3 航班计划 | 第46-48页 |
2.3.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航空货运量预测算法优化 | 第51-68页 |
3.1 航空货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确定 | 第51-53页 |
3.1.1 航空货流形成机理 | 第51页 |
3.1.2 影响航空货运量预测因素确定 | 第51-53页 |
3.2 基于单项模型的货运量预测 | 第53-60页 |
3.2.1 基于回归预测模型的货运量预测 | 第53-56页 |
3.2.2 基于 GM(1,1)的货运量预测 | 第56-60页 |
3.3 基于组合模型的货运量预测 | 第60-66页 |
3.3.1 IOWHA 算子货运量组合预测模型 | 第60-62页 |
3.3.2 基于改进的 IOWHA 算子的预测模型 | 第62-64页 |
3.3.3 精度数值分析 | 第64-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基于运力分配的货运航线网络优化研究 | 第68-92页 |
4.1 四阶段法基本理论及适用性分析 | 第68-70页 |
4.1.1 四阶段法基本理论 | 第68-69页 |
4.1.2 四阶段法的优点和适用性剖析 | 第69-70页 |
4.2 货运运力分配过程 | 第70-85页 |
4.2.1 各航空区域货运量生成预测 | 第70-73页 |
4.2.2 各航空货运区运量分布预测 | 第73-76页 |
4.2.3 各航空货运服务区市场份额划分预测 | 第76-83页 |
4.2.4 航空货运服务区内航线运力分配预测 | 第83-85页 |
4.3 基于运力分配优化的货运航线网络优化 | 第85-91页 |
4.3.1 现有与预测结果之间的差距分析 | 第85-89页 |
4.3.2 货运网络优化策略 | 第89-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基于最小延误的货运航班时刻优化模型 | 第92-110页 |
5.1 模型假设 | 第92-95页 |
5.1.1 延误的基本内涵 | 第92页 |
5.1.2 基本假设 | 第92-93页 |
5.1.3 符号说明 | 第93-95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95-98页 |
5.2.1 累计舱位需求时间曲线 | 第95-96页 |
5.2.2 货运航班时刻优化模型构建 | 第96-98页 |
5.3 模型仿真 | 第98-109页 |
5.3.1 数据模拟 | 第98-101页 |
5.3.2 参数设定 | 第101-102页 |
5.3.3 优化思路 | 第102-103页 |
5.3.4 模型求解 | 第103-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基于可召回制度的货运舱位控制模型 | 第110-121页 |
6.1 可召回制度及影响实施因素分析 | 第110-115页 |
6.1.1 可召回制度的产生及原理 | 第110-112页 |
6.1.2 航空公司实施可召回制度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6.1.3 影响航空货运实施可召回制度的因素分析 | 第113-115页 |
6.2 模型构建 | 第115-117页 |
6.2.1 基本假设 | 第115-116页 |
6.2.2 符号说明 | 第116页 |
6.2.3 模型建立 | 第116-117页 |
6.3 模型分析及数据模拟 | 第117-120页 |
6.3.1 模型求解 | 第117-119页 |
6.3.2 数据模拟 | 第119-12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21-12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31-133页 |
已发表或已录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31页 |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1-132页 |
学术交流活动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