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高新区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以74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文献综述第15-21页
        1.2.1 国外研究第15-17页
        1.2.2 国内研究第17-20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0-21页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21-24页
        1.3.1 研究方法第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24-34页
    2.1 税负的相关理论第24-28页
        2.1.1 税收和税收政策第24页
        2.1.2 税收的激励理论第24-26页
        2.1.3 税负和税负的计算方法第26-28页
    2.2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第28-34页
        2.2.1 产业竞争力第28-30页
        2.2.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第30-31页
        2.2.3 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工具和评价方法第31-34页
第三章 高新区税收政策和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第34-44页
    3.1 高新区税收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第34-39页
        3.1.1 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第35-36页
        3.1.2 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第36-38页
        3.1.3 税收政策对企业综合实力影响机制第38-39页
    3.2 高新区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39-41页
        3.2.1 税负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第40页
        3.2.2 税负对投资的影响第40-41页
        3.2.3 税负对消费的影响第41页
    3.3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四章 高新区税收政策与税负的现状第44-52页
    4.1 高新区税收政策的现状第44-47页
        4.1.1 主要的税收优惠方式第44-45页
        4.1.2 主要的税种优惠措施第45-46页
        4.1.3 高新区税收的规模第46-47页
    4.2 74家高新区税负的现状第47-51页
        4.2.1 74家高新区税负测算第47-50页
        4.2.2 测算结果分析第50-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74家高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第52-64页
    5.1 构建高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52-55页
        5.1.1 评价指标设计第52-53页
        5.1.2 指标说明与解释第53-55页
    5.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74家高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第55-64页
        5.2.1 人工神经网络第55-57页
        5.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第57-64页
第六章 74家高新区税负——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与测算第64-72页
    6.1 税负——产业竞争力模型设定第64-65页
    6.2 样本数据以及变量的测度与描述第65-69页
        6.2.1 样本数据第65-66页
        6.2.2 变量的描述与测度第66-69页
    6.3 模型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第69-72页
        6.3.1 模型检验第69-70页
        6.3.2 回归结果分析第70-72页
第七章 提升高新区产业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建议第72-82页
    7.1 完善人才、资金、技术创新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第72-75页
        7.1.1 鼓励人才引进的税收优惠政策第72-73页
        7.1.2 增加资金供给的税收优惠政策第73-74页
        7.1.3 推动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第74-75页
    7.2 提升产业总收入方面的税收优惠措施第75-78页
        7.2.1 总收入与产业竞争力排名的对比分析第75-77页
        7.2.2 提升产业总收入的具体税收措施第77-78页
    7.3 税负合理化的措施第78-82页
        7.3.1 税负与竞争力排名的对比分析第78-81页
        7.3.2 税负合理化的具体措施第81-82页
第八章 总结第82-84页
    8.1 主要结论第82-83页
    8.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第83-84页
附录A第84-86页
附录B第86-88页
附录C第88-96页
附录D第96-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作者简介第106-107页
    1 基本情况第106页
    2 教育背景第106页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6-107页
        3.1 发表学术论文第106页
        3.2 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民币境内外利差和汇差与热钱流动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天津市出口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