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钒、钨掺杂纳米NaTaO3光催化剂的水热合成和电子结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引言第11-12页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基本原理第12-14页
   ·提高纳米半导体光催化的途径第14-16页
     ·掺杂第15页
     ·复合第15-16页
     ·敏化第16页
   ·钽酸盐类光催化剂研究现状第16-17页
   ·NaTaO_3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17-19页
     ·固相反应法第17-18页
     ·溶胶—凝胶法第18页
     ·水热法第18-19页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和结构第19-21页
     ·本课题的意义第19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9-20页
     ·本论文结构第20-21页
第二章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第21-29页
   ·引言第21-22页
   ·密度泛函理论第22-26页
     ·Hohenberg-Kohn定理第22-23页
     ·Kohn-Sham方程第23-24页
     ·局域密度近似LDA第24-25页
     ·广义梯度近似GGA第25-26页
   ·能带计算方法介绍第26-28页
     ·Bloch定理第26页
     ·平面波基组第26-27页
     ·赝势第27-28页
       ·模守恒膺势第27-28页
       ·超软赝势第28页
   ·Castep软件介绍第28-29页
第三章 实验药品及表征方法第29-34页
   ·实验药品第29页
   ·仪器第29-30页
   ·催化剂的表征第30-34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30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0页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第30-31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第31-32页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32-34页
第四章 钒掺杂NaTaO_3的制备、表征及能带结构调控机制研究第34-47页
   ·引言第34页
   ·样品制备第34-35页
   ·结果与讨论第35-41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35-37页
     ·扫描电镜(SEM)第37-38页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第38-39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第39-40页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40-41页
   ·机理研究第41-46页
     ·NaTaO_3的结构第41-42页
     ·计算参数第42-43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43-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钨掺杂NaTaO_3的制备、表征及能带结构调控机制研究第47-55页
   ·引言第47页
   ·样品制备第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47-49页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第49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第49-50页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50-51页
   ·机理研究第51-54页
     ·计算模型和参数第51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51-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计算机分子设计平台的建立第55-68页
   ·引言第55-56页
   ·分子设计平台的建立思想第56-58页
     ·分子材料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第56-57页
     ·分子设计平台的实现第57-58页
     ·计算服务器的软硬件环境第58页
   ·应用软件的移植与使用第58-68页
     ·NWChem程序的移植与使用第59-64页
       ·NWChem简介第59页
       ·NWChem的移植第59-61页
       ·NWChem的体系结构第61-62页
       ·NWChem的使用第62-64页
       ·ECCE第64页
     ·CPMD的安装与使用第64-68页
       ·CPMD简介第64-65页
       ·CPMD的移植第65-66页
       ·CPMD的使用第66-6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总结第68-69页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三联吡啶的稀土及钴簇共轭桥联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
下一篇:苯乙酮基羧甲基亚砜高氯酸稀土二元及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