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2页
        1.3.2 调查法第12页
        1.3.3 个案分析法第12页
    1.4 研究思路第12-13页
    1.5 研究综述第13-16页
        1.5.1 国外关于人文关怀的研究综述第13页
        1.5.2 国内关于人文关怀的研究综述第13-15页
        1.5.3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第15-16页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6-18页
        1.6.1 研究的重点难点第16-17页
        1.6.2 研究的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背景及其必要性第18-27页
    2.1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背景第18-22页
        2.1.1 重点青少年概念的界定第18页
        2.1.2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内涵第18-19页
        2.1.3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原则第19-22页
    2.2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研究的必要性第22-27页
        2.2.1 理论的指引第22-25页
        2.2.2 现实的呼唤第25-27页
第三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第27-35页
    3.1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取得的成绩第27-30页
        3.1.1 重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理念初步形成第27-28页
        3.1.2 重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第28-29页
        3.1.3 家庭教育促进法呼之欲出第29页
        3.1.4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第29-30页
    3.2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第30-32页
        3.2.1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不健全第31页
        3.2.2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培养第31页
        3.2.3 重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重形式,轻内容第31-32页
        3.2.4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轻视心理关怀第32页
    3.3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第32-35页
        3.3.1 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第32-33页
        3.3.2 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第33页
        3.3.3 人文关怀工作队伍人文素养有待提高第33页
        3.3.4 家庭教育缺乏对人文关怀工作的充分认识第33-35页
第四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内容构架第35-43页
    4.1 关怀重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第35-36页
        4.1.1 督促重点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第35-36页
        4.1.2 关注重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第36页
    4.2 关怀重点重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及情感需求,促进其成人第36-39页
        4.2.1 关注重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第36-38页
        4.2.2 关怀重点青少年的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第38-39页
    4.3 尊重并顺应重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促进其成才第39-40页
        4.3.1 充分尊重重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第39页
        4.3.2 帮助重点青少年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第39-40页
    4.4 关怀重点青少年的价值实现,助力其成功第40-43页
        4.4.1 注重对重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第41页
        4.4.2 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的成功教育第41-43页
第五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主体构架第43-50页
    5.1 政府、社会引领..发挥政府、社会职能提供支持和帮助第43-46页
        5.1.1 政府机构法治职能为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提供法治保障第43-44页
        5.1.2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物质基础第44-45页
        5.1.3 社会大舞台,能够为重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第45-46页
    5.2 学校主导..完善学校人文关怀主阵地的作用第46-48页
        5.2.1 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必要条件第46-47页
        5.2.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校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核心第47页
        5.2.3 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了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形式第47-48页
    5.3 家庭保障..强化家庭关怀的基础性功能第48-49页
        5.3.1 民主、和谐的家庭氛是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重要条件第48页
        5.3.2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必然要求第48-49页
    5.4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确保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有效性第49-50页
第六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实践构架第50-59页
    6.1 政府、社会对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第50-52页
        6.1.1 政府积极推进建设“心防”工程第50-51页
        6.1.2 非政府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第51-52页
    6.2 学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第52-56页
        6.2.1 以“爱”为核心,关注重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第52-54页
        6.2.2 转变教育理念,改善校园人文环境第54-56页
    6.3 家庭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第56-59页
        6.3.1 强化家校互动,共同关注重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56页
        6.3.2 家人之间用心交流、真诚沟通第56-59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民监督村级公共权力的政治态度研究--基于河南省5个村的调查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