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调查法 | 第12页 |
1.3.3 个案分析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5.1 国外关于人文关怀的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5.2 国内关于人文关怀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5.3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 第15-16页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6.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6-17页 |
1.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背景及其必要性 | 第18-27页 |
2.1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8-22页 |
2.1.1 重点青少年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2.1.2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原则 | 第19-22页 |
2.2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7页 |
2.2.1 理论的指引 | 第22-25页 |
2.2.2 现实的呼唤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3.1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取得的成绩 | 第27-30页 |
3.1.1 重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理念初步形成 | 第27-28页 |
3.1.2 重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 第28-29页 |
3.1.3 家庭教育促进法呼之欲出 | 第29页 |
3.1.4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 | 第29-30页 |
3.2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 第30-32页 |
3.2.1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体系不健全 | 第31页 |
3.2.2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培养 | 第31页 |
3.2.3 重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重形式,轻内容 | 第31-32页 |
3.2.4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轻视心理关怀 | 第32页 |
3.3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 第32-35页 |
3.3.1 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 第32-33页 |
3.3.2 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 第33页 |
3.3.3 人文关怀工作队伍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 第33页 |
3.3.4 家庭教育缺乏对人文关怀工作的充分认识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内容构架 | 第35-43页 |
4.1 关怀重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 第35-36页 |
4.1.1 督促重点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第35-36页 |
4.1.2 关注重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 第36页 |
4.2 关怀重点重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及情感需求,促进其成人 | 第36-39页 |
4.2.1 关注重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 第36-38页 |
4.2.2 关怀重点青少年的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 第38-39页 |
4.3 尊重并顺应重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促进其成才 | 第39-40页 |
4.3.1 充分尊重重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 第39页 |
4.3.2 帮助重点青少年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 第39-40页 |
4.4 关怀重点青少年的价值实现,助力其成功 | 第40-43页 |
4.4.1 注重对重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 第41页 |
4.4.2 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的成功教育 | 第41-43页 |
第五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主体构架 | 第43-50页 |
5.1 政府、社会引领..发挥政府、社会职能提供支持和帮助 | 第43-46页 |
5.1.1 政府机构法治职能为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提供法治保障 | 第43-44页 |
5.1.2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物质基础 | 第44-45页 |
5.1.3 社会大舞台,能够为重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 第45-46页 |
5.2 学校主导..完善学校人文关怀主阵地的作用 | 第46-48页 |
5.2.1 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必要条件 | 第46-47页 |
5.2.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校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核心 | 第47页 |
5.2.3 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了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形式 | 第47-48页 |
5.3 家庭保障..强化家庭关怀的基础性功能 | 第48-49页 |
5.3.1 民主、和谐的家庭氛是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重要条件 | 第48页 |
5.3.2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必然要求 | 第48-49页 |
5.4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确保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工作的有效性 | 第49-50页 |
第六章 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实践构架 | 第50-59页 |
6.1 政府、社会对重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 | 第50-52页 |
6.1.1 政府积极推进建设“心防”工程 | 第50-51页 |
6.1.2 非政府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 | 第51-52页 |
6.2 学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 | 第52-56页 |
6.2.1 以“爱”为核心,关注重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 | 第52-54页 |
6.2.2 转变教育理念,改善校园人文环境 | 第54-56页 |
6.3 家庭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 | 第56-59页 |
6.3.1 强化家校互动,共同关注重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 第56页 |
6.3.2 家人之间用心交流、真诚沟通 | 第56-59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