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桉论文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芽器官离体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概况第12-13页
        1.2.2 桉树组织培养概况第13-14页
        1.2.3 尾巨桉组织培养概况第14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6-24页
    2.1 材料第16页
    2.2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的无菌培养繁殖体系的建立第16-17页
        2.2.1 外植体的采集第16页
        2.2.2 外植体的预处理第16-17页
    2.3 三个无性系在外植体诱导的研究第17页
        2.3.1 三个无性系在不同季节外植体诱导的研究第17页
        2.3.2 三个无性系不同外植体部位诱导对比研究第17页
        2.3.3 氯化汞不同消毒时间对三个无性系外植体诱导的影响第17页
        2.3.4 植物生长调节剂6-BA对三个无性系外植体萌芽率的影响第17页
    2.4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继代培养试验第17-19页
        2.4.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继代增殖的影响第17-18页
        2.4.2 不同凝固剂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继代苗增殖的影响第18页
        2.4.3 不同暗培方式及天数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继代苗增殖的影响第18-19页
        2.4.4 不同继代培养瓶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继代增殖的影响第19页
    2.5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生根培养试验第19-22页
        2.5.1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不同接种密度对生根的影响第19页
        2.5.2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在卡拉胶和琼脂中生根对比研究第19页
        2.5.3 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生根的影响第19-21页
        2.5.4 不同浓度的铵态氮对三个无性系生根的影响第21页
        2.5.5 不同浓度的硝态氮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生根的影响第21页
        2.5.6 不同浓度的活性炭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生根的影响第21-22页
    2.6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移栽试验第22-24页
        2.6.1 两种基质对三个无性系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22页
        2.6.2 不同炼苗时间的生根苗对三个无性系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22-23页
        2.6.3 基质再利用移栽试验第23-2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4-43页
    3.1 外植体的诱导研究第24-27页
        3.1.1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在不同季节外植体诱导的研究第24-25页
        3.1.2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的不同部位外植体诱导对比研究第25-26页
        3.1.3 氯化汞不同消毒时间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外植体成活率的影响第26-27页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6-BA不同浓度对三个无性系外植体萌芽率的影响第27页
    3.2 继代苗增殖研究第27-31页
        3.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继代苗增殖的影响第27-28页
        3.2.2 不同凝固剂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继代苗增殖率的影响第28-29页
        3.2.3 不同全暗培养时间对三个无性系继代苗增殖的影响第29-30页
        3.2.4 不同继代培养瓶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继代增殖的影响第30-31页
    3.3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诱导生根研究第31-40页
        3.3.1 不同接种密度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生根的影响第31-32页
        3.3.2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在卡拉胶和琼脂中生根对比研究第32-33页
        3.3.3 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个无性系生根的影响第33-37页
        3.3.4 不同浓度铵态氮和不同浓度硝态氮对三个无性系生根的影响第37-39页
        3.3.5 不同浓度的活性炭对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生根的影响第39-40页
    3.4 尾巨桉三个无性系生根移栽研究第40-43页
        3.4.1 两种基质对三个无性系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40页
        3.4.2 不同炼苗时间的生根苗对三个无性系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40-41页
        3.4.3 基质再利用移栽试验第41-43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43-49页
    4.1 外植体的选取、诱导及无菌体系的建立第43-44页
    4.2 继代培养及提高继代增殖率第44-45页
    4.3 生根培养与提高生根率的因素第45-47页
    4.4 提高移栽成活率因素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附录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种密度柳杉人工林生长与经济效益对比研究
下一篇:杉木及马尾松人工林分自然稀疏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