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2. 学科交叉法 | 第15页 |
3. 演绎归纳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党的群众路线相关理论及概念分析 | 第16-26页 |
(一) 群众概念分析 | 第16-19页 |
1. 群众内涵的发展与理解 | 第16-17页 |
2. 群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外延 | 第17-19页 |
(二) 群众观 | 第19-22页 |
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19-20页 |
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 第20-22页 |
(三) 群众路线 | 第22-24页 |
1. 一切为了群众 | 第22-23页 |
2. 一切依靠群众 | 第23页 |
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23-24页 |
(四)“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实践的新方式 | 第24-26页 |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的现实意义 | 第26-34页 |
(一) 有利于破除网络谣言凝聚共识、促进社会稳定 | 第26-27页 |
(二) 有利于实现党员群众的双向交流、密切党群关系 | 第27-28页 |
(三) 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享有广泛民主 | 第28-29页 |
(四) 有利于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提升反腐效率 | 第29-30页 |
1. 有利于扩大反腐败的范围 | 第30页 |
2. 有利于提高反腐败的效率 | 第30页 |
3. 有利于降低反腐败的成本 | 第30页 |
(五) 有利于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政府善治 | 第30-34页 |
三、网络时代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34-48页 |
(一) 网络时代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面临的机遇 | 第34-39页 |
1.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提供了指南 | 第34-35页 |
2. 网络信息化发展为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提供了推动力 | 第35-37页 |
3. 网络使用者的广泛分布奠定了网络群众基础 | 第37-39页 |
(二) 网络时代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面临的挑战 | 第39-48页 |
1. 党和政府面临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挑战 | 第39-41页 |
2. 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面临网络管理能力挑战 | 第41-42页 |
3. 党和政府面临网络开放性的挑战 | 第42-44页 |
4. 网络民意真实性受到挑战 | 第44-45页 |
5. 网络群众区域、阶层分布不均衡 | 第45-48页 |
四、网络时代背景下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路径分析 | 第48-58页 |
(一)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 第48-49页 |
1. 始终坚持团结广大网民群众力量 | 第48页 |
2. 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 第48-49页 |
(二)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群众共同享有信息化成果 | 第49-51页 |
1. 加快完善基础信息网络,消除“数字鸿沟” | 第49-50页 |
2. 网络发展政策向农村倾斜,实现网络扶贫 | 第50页 |
3. 促进“互联网+”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 第50-51页 |
(三) 党和政府以及网络群众多方合力,共建和谐网络空间 | 第51-54页 |
1. 引导网络群众树立正确网络观,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 第51页 |
2. 各级党员正确对待网络群众,提升网络服务能力 | 第51-53页 |
3. 政府加大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掌握网络民意 | 第53-54页 |
(四) 建立健全网络时代背景下相关的制度和应对机制 | 第54-56页 |
1. 建立和完善网络空间的相关制度 | 第54-55页 |
2. 建立和完善网络空间的相关机制 | 第55-56页 |
(五) 加强网络思想建设,增强网民的社会认同与信任 | 第56-58页 |
1. 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奏响网络主旋律 | 第56页 |
2. 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 第56页 |
3.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掌握网络话语权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后记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