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水厂污泥特性调研及调理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国内外给水污泥处理处置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1.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1页 |
1.1.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2 给水污泥简介 | 第12-18页 |
1.2.1 给水污泥的来源 | 第12-14页 |
1.2.2 处理给水污泥的重要性 | 第14页 |
1.2.3 给水污泥处理方式 | 第14-15页 |
1.2.4 给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 第15-16页 |
1.2.5 给水污泥处置途径 | 第16-18页 |
1.3 水分的存在形式 | 第18-19页 |
1.4 污泥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污泥脱水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1.4.1 污泥物理结构与脱水性的关系 | 第19页 |
1.4.2 污泥的化学组成对脱水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1.5 污泥调理 | 第21-24页 |
1.5.1 常规化学调理 | 第21-23页 |
1.5.2 其他调理技术 | 第23-24页 |
1.6 污泥脱水方式 | 第24-25页 |
1.7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5-27页 |
1.7.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5-26页 |
1.7.2 课题来源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给水污泥来源 | 第27-32页 |
2.1.1 水厂选择 | 第27页 |
2.1.2 取样水厂概况 | 第27-32页 |
2.1.3 泥样采集及保存 | 第32页 |
2.2 污泥物化指标测试方法 | 第32-36页 |
2.2.1 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 第32页 |
2.2.2 固体有机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2页 |
2.2.3 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2.2.4 有机物组成测试方法(三维荧光光谱) | 第33页 |
2.2.5 无机物组成(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2.2.6 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2.2.7 污泥沉降比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2.2.8 毛细吸水时间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2.2.9 污泥粒径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2.2.10 Zeta电位的测定方法 | 第36页 |
2.3 污泥调理实验 | 第36-37页 |
2.3.1 调理试剂 | 第36页 |
2.3.2 调理方法 | 第36-37页 |
3 污泥特性数据对比及分析 | 第37-51页 |
3.1 含水率 | 第37页 |
3.2 脱水性能指标 | 第37-40页 |
3.2.1 污泥比阻 | 第37-38页 |
3.2.2 污泥沉降比 | 第38-39页 |
3.2.3 毛细吸水时间 | 第39页 |
3.2.4 脱水性能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3.3 污泥有机成分分析 | 第40-44页 |
3.3.1 固体有机物含量 | 第40-41页 |
3.3.2 溶解性有机物含量 | 第41-42页 |
3.3.3 上清液荧光分析结果 | 第42-44页 |
3.3.4 有机成分对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3.4 污泥粒径、Zeta电位 | 第44-46页 |
3.4.1 污泥粒径 | 第44-45页 |
3.4.2 Zeta电位 | 第45-46页 |
3.5 无机物组成(金属元素)分析 | 第46-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调理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 第51-74页 |
4.1 上海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5页 |
4.1.1 剩余DOC | 第51-52页 |
4.1.2 污泥比阻 | 第52-53页 |
4.1.3 污泥沉降比 | 第53页 |
4.1.4 毛细吸水时间 | 第53-54页 |
4.1.5 上海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小结 | 第54-55页 |
4.2 南通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58页 |
4.2.1 剩余DOC | 第55页 |
4.2.2 污泥比阻 | 第55-56页 |
4.2.3 污泥沉降比 | 第56-57页 |
4.2.4 毛细吸水时间 | 第57-58页 |
4.2.5 南通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小结 | 第58页 |
4.3 大庆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1页 |
4.3.1 剩余DOC | 第58-59页 |
4.3.2 污泥比阻 | 第59页 |
4.3.3 污泥沉降比 | 第59-60页 |
4.3.4 毛细吸水时间 | 第60-61页 |
4.3.5 大庆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小结 | 第61页 |
4.4 北京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4.4.1 剩余DOC | 第61-62页 |
4.4.2 污泥比阻 | 第62-63页 |
4.4.3 污泥沉降比 | 第63页 |
4.4.4 毛细吸水时间 | 第63-64页 |
4.4.5 北京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小结 | 第64页 |
4.5 天津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68页 |
4.5.1 剩余DOC | 第64-65页 |
4.5.2 污泥比阻 | 第65-66页 |
4.5.3 污泥沉降比 | 第66-67页 |
4.5.4 毛细吸水时间 | 第67页 |
4.5.5 天津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小结 | 第67-68页 |
4.6 深圳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72页 |
4.6.1 剩余DOC | 第68-69页 |
4.6.2 污泥比阻 | 第69-70页 |
4.6.3 污泥沉降比 | 第70-71页 |
4.6.4 毛细吸水时间 | 第71-72页 |
4.6.5 深圳某水厂污泥调理实验小结 | 第72页 |
4.7 调理实验小结 | 第72-74页 |
5 结论 | 第74-7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5.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