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3页 |
1 生物能源 | 第12-13页 |
1.1 燃料乙醇 | 第12页 |
1.2 生物柴油 | 第12-13页 |
2 微生物油脂 | 第13-14页 |
3 产烷烃的微生物 | 第14-19页 |
3.1 产烷烃的酵母菌 | 第14-16页 |
3.2 产烷烃的细菌 | 第16-17页 |
3.3 产烷烃的植物 | 第17-18页 |
3.4 产烷烃的真菌 | 第18-19页 |
4 烷烃的作用 | 第19-21页 |
4.1 生理功能 | 第19-20页 |
4.2 分类标准 | 第20页 |
4.3 生物标记 | 第20页 |
4.4 生态学功能 | 第20-21页 |
5 烷烃的合成途径 | 第21-28页 |
5.1 蓝细菌中烷烃合成的脱碳途径 | 第21-22页 |
5.2 脂肪酸头对头缩合途径合成正烷烯烃 | 第22-23页 |
5.3 V.furnissii M1中推测的正烷烃合成途径 | 第23-24页 |
5.4 植物中长链正烷烃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4-26页 |
5.5 昆虫中烷烃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6-27页 |
5.6 内共生真菌Ascocoryne sarcoides中烯烃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7-28页 |
6 短梗霉(Aureobasidium spp.) | 第28-30页 |
7 本论文的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章 高产重油酵母菌的筛选与分类鉴定 | 第33-53页 |
0 前言 | 第33页 |
1 材料 | 第33-35页 |
1.1 菌种 | 第33页 |
1.2 培养基 | 第33-34页 |
1.3 试剂 | 第34-35页 |
2 高产重油酵母菌的筛选 | 第35-36页 |
2.1 培养方法 | 第35页 |
2.2 产重油酵母菌的筛选 | 第35页 |
2.3 高产重油酵母菌的筛选 | 第35-36页 |
3 鉴定方法 | 第36-40页 |
3.1 常规形态观察 | 第36页 |
3.2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第36-37页 |
3.3 P5菌株与其他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37-40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0-51页 |
4.1 产重油酵母菌的筛选 | 第40-41页 |
4.2 高产重油酵母菌的筛选 | 第41-43页 |
4.3 分类鉴定结果 | 第43-51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产黑色素短梗霉P5菌株产重油条件的优化 | 第53-64页 |
0 前言 | 第53页 |
1 材料 | 第53-54页 |
1.1 菌株 | 第53页 |
1.2 培养基 | 第53-54页 |
1.3 试剂 | 第54页 |
2 方法 | 第54-57页 |
2.1 培养方法 | 第54页 |
2.2 重油浓度和菌体干重的测定 | 第54页 |
2.3 还原糖的测定 | 第54-55页 |
2.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5-56页 |
2.5 发酵罐发酵产重油 | 第56-5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3.1 不同碳源对重油浓度和菌体生长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重油浓度和菌体生长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 不同玉米浆浓度对重油浓度和菌体生长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 不同培养时间对重油浓度和菌体生长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3.5 利用发酵罐生产重油 | 第61-6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胞外重油与胞内油脂的组成 | 第64-78页 |
0 前言 | 第64页 |
1 材料 | 第64-65页 |
1.1 菌株 | 第64页 |
1.2 试剂 | 第64-65页 |
2 方法 | 第65-66页 |
2.1 重油和胞内油脂的尼罗红染色观察 | 第65页 |
2.2 重油和胞内油脂的组成的分析 | 第65-66页 |
2.3. 可能的烷烃合成途径分析 | 第6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6页 |
3.1 重油和胞内油脂的尼罗红染色观察 | 第66-68页 |
3.2 重油的组成分析 | 第68-75页 |
3.3 胞内油脂的组成分析 | 第75-7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总结与创新点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