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务油田H断块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油藏综合地质特征分析 | 第11-25页 |
2.1 基本情况 | 第11页 |
2.2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1-23页 |
2.2.1 地层特征 | 第11-12页 |
2.2.2 构造特征 | 第12-14页 |
2.2.3 沉积与储层特征 | 第14-17页 |
2.2.4 储层高渗透区分布 | 第17-19页 |
2.2.5 储层渗流特征 | 第19-20页 |
2.2.6 储层敏感性评价 | 第20页 |
2.2.7 油层分布特征 | 第20-22页 |
2.2.8 油藏特征 | 第22页 |
2.2.9 油藏类型及油水界面 | 第22-23页 |
2.3 储量估算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 第25-57页 |
3.1 油藏开发概况 | 第25-33页 |
3.1.1 开发历程 | 第25-26页 |
3.1.2 开采特征 | 第26-29页 |
3.1.3 油井见水见效分析 | 第29-33页 |
3.2 水驱效果评价 | 第33-40页 |
3.2.1 油层动用程度及水驱动用程度 | 第33-37页 |
3.2.2 水驱采收率评价 | 第37-38页 |
3.2.3 注水效果评价 | 第38-40页 |
3.3 措施效果评价 | 第40-43页 |
3.3.1 油井酸化、压裂效果分析 | 第40-41页 |
3.3.2 油井补孔效果分析 | 第41-42页 |
3.3.3 油井卡堵水措施效果分析 | 第42页 |
3.3.4 措施效果综合评价 | 第42-43页 |
3.4 开发技术政策评价 | 第43-55页 |
3.4.1 开发方式适应性 | 第43-45页 |
3.4.2 井网密度适应性 | 第45-46页 |
3.4.3 合理压力水平 | 第46-49页 |
3.4.4 合理注采比 | 第49-50页 |
3.4.5 合理注采井数比 | 第50-53页 |
3.4.6 合理采油速度 | 第53-55页 |
3.5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 | 第57-61页 |
4.1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7-59页 |
4.2 油藏潜力分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综合调整对策及效果预测 | 第61-66页 |
5.1 调整部署方案 | 第61-64页 |
5.1.1 调整原则 | 第61页 |
5.1.2 调整方案部署及效果预测 | 第61-64页 |
5.2 经济效益评价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