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黑色金属冶炼行业PM_(2.5)测试方案 | 第13-23页 |
2.1 测试工艺和取样点位选择 | 第13-18页 |
2.1.1 炼铁行业典型污染源选择 | 第14-16页 |
2.1.2 炼钢行业典型污染源选择 | 第16-18页 |
2.3 测试系统和设备选择 | 第18-22页 |
2.3.1 稀释和取样系统 | 第18-20页 |
2.3.2 测试设备选择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黑色金属冶炼行业PM_(2.5)粒径分布特性分析 | 第23-32页 |
3.1 烧结工艺PM_(2.5)粒径分布特性 | 第23-27页 |
3.1.1 PM_(2.5)含量和颗粒物累积分布 | 第23-24页 |
3.1.2 PM_(2.5)粒数和质量浓度分布 | 第24-27页 |
3.2 高炉炼铁工艺PM_(2.5)粒径分布特性 | 第27-29页 |
3.2.1 PM_(2.5)含量和颗粒物累积分布 | 第27-28页 |
3.2.2 PM_(2.5)粒数和质量浓度分布 | 第28-29页 |
3.3 转炉炼钢工艺PM_(2.5)粒径分布特性 | 第29-30页 |
3.3.1 PM_(2.5)含量和颗粒物累积分布 | 第29-30页 |
3.3.2 PM_(2.5)粒数和质量浓度分布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黑色金属冶炼行业PM_(2.5)元素组成和单体颗粒形态分析 | 第32-41页 |
4.1 PM_(2.5)元素组成分析 | 第32-35页 |
4.1.1 烧结工艺PM_(2.5)元素组成 | 第32-33页 |
4.1.2 高炉炼铁工艺PM_(2.5)元素组成 | 第33-35页 |
4.1.3 转炉炼钢工艺PM_(2.5)元素组成 | 第35页 |
4.2 PM_(2.5)单体颗粒形貌特征分析 | 第35-39页 |
4.2.1 烧结工艺PM_(2.5)单体颗粒微观形态 | 第35-37页 |
4.2.2 高炉炼铁工艺PM_(2.5)颗粒单体微观形态 | 第37-38页 |
4.2.3 转炉炼钢工艺PM_(2.5)单体颗粒微观形态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黑色金属冶炼行业PM_(2.5)排放因子计算 | 第41-44页 |
5.1 PM_(2.5)排放因子计算模型建立 | 第41页 |
5.2 实测机组PM_(2.5)排放因子 | 第41-4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6章 减排策略建议 | 第44-51页 |
6.1 优化污染源控制分类 | 第44-48页 |
6.1.1 按排放量优化控制 | 第44-45页 |
6.1.2 按污染物危害特性优化控制 | 第45-48页 |
6.2 优化末端污控设备选型 | 第48-49页 |
6.2.1 不同类型除尘设备对PM_(2.5)的脱除效果分析 | 第48-49页 |
6.2.2 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对PM_(2.5)的影响 | 第49页 |
6.3 其他优化建议 | 第49-5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