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第16-31页 |
2.1 分布式存储概述 | 第16-23页 |
2.1.1 分布式存储的定义和特点 | 第17页 |
2.1.2 分布式存储的关键技术 | 第17-20页 |
2.1.2.1 副本技术 | 第18-19页 |
2.1.2.2 元数据技术 | 第19页 |
2.1.2.3 一致性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分布式存储系统举例介绍 | 第20-23页 |
2.1.3.1 Google File System | 第20-22页 |
2.1.3.2 Facebook Haystack | 第22-23页 |
2.1.3.3 Ceph | 第23页 |
2.2 HDFS介绍 | 第23-30页 |
2.2.1 HDFS技术特征 | 第24-25页 |
2.2.2 HDFS系统架构 | 第25-26页 |
2.2.3 HDFS主要功能组件 | 第26-27页 |
2.2.4 HDFS读写流程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HDFS分布式Name Node策略研究 | 第31-54页 |
3.1 HDFS单点元数据服务器的缺陷 | 第31-32页 |
3.2 现有分布式Name Node策略研究 | 第32-36页 |
3.2.1 HDFS Federation策略 | 第32-34页 |
3.2.2 NCUC策略 | 第34-36页 |
3.3 一种动态负载均衡的分布式Name Node策略 | 第36-49页 |
3.3.1 元数据服务器集群 | 第36-39页 |
3.3.1.1 元数据服务器集群架构 | 第36-37页 |
3.3.1.2 元数据服务器集群中元数据管理的目标 | 第37-38页 |
3.3.1.3 元数据服务器集群中元数据管理问题形式化定义 | 第38-39页 |
3.3.2 元数据动态分布 | 第39-42页 |
3.3.3 元数据动态负载均衡 | 第42-45页 |
3.3.4 元数据客户端缓存 | 第45-48页 |
3.3.5 元数据自动恢复 | 第48-49页 |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3.4.1 实验环境 | 第49-50页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3.4.2.1 元数据分布分析 | 第50-51页 |
3.4.2.2 动态负载均衡分析 | 第51-52页 |
3.4.2.3 集群变化影响分析 | 第52页 |
3.4.2.4 元数据查找时间分析 | 第52-53页 |
3.4.3 实验结论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HDFS延迟的自适应副本同步策略研究 | 第54-70页 |
4.1 HDFS副本同步策略的优缺点 | 第54-55页 |
4.2 现有副本同步策略研究 | 第55-56页 |
4.2.1 动态副本同步策略 | 第55页 |
4.2.2 Quorum副本同步策略 | 第55-56页 |
4.3 一种延迟的自适应副本同步策略 | 第56-65页 |
4.3.1 选择性副本同步 | 第57-59页 |
4.3.2 关键结构Block List | 第59-61页 |
4.3.3 延迟的自适应副本同步 | 第61-63页 |
4.3.4 算法描述 | 第63-65页 |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4.4.1 实验环境 | 第66页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6-69页 |
4.4.2.1 写性能分析 | 第66-67页 |
4.4.2.2 读性能分析 | 第67-69页 |
4.4.3 实验结论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HFDS改进优化的设计和实现 | 第70-82页 |
5.1 系统整体架构 | 第70-71页 |
5.2 动态负载均衡的分布式Name Node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 第71-77页 |
5.2.1 元数据服务器集群管理模块 | 第71-72页 |
5.2.2 元数据分布模块 | 第72-74页 |
5.2.3 动态负载均衡模块 | 第74-75页 |
5.2.4 元数据自动恢复模块 | 第75-77页 |
5.3 延迟的自适应副本同步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 第77-81页 |
5.3.1 副本同步策略配置模块 | 第77-78页 |
5.3.2 副本读写模块 | 第78-80页 |
5.3.3 副本同步模块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2-84页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