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齿轮及齿轮传动论文

注塑齿轮结构特征与收缩关系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注塑成型收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齿轮的参数化研究第14-16页
    1.4 齿轮注塑成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4.1 注塑齿轮收缩的研究第16页
        1.4.2 注塑齿轮模具设计的研究第16-17页
        1.4.3 注塑齿轮工艺参数的研究第17-18页
        1.4.4 注塑齿轮强度的研究第18-19页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9-23页
第二章 注塑成型基础理论第23-37页
    2.1 聚合物的流变性质和影响因素第23-25页
    2.2 注射成型分析的数学模型第25-30页
        2.2.1 注射成型分析的基本方程第25-30页
        2.2.2 注射成型CAE分析中的基本方程第30页
    2.3 成型收缩基本理论第30-32页
    2.4 翘曲变形理论第32-35页
        2.4.1 翘曲变形CAE数学模型第32-34页
        2.4.2 Moldflow中的翘曲分析模型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注塑齿轮模型的建立第37-53页
    3.1 齿轮三维模型的建立第37-50页
        3.1.1 齿轮结构参数的提取第37-40页
        3.1.2 基于结构参数的片状齿轮建模第40-41页
        3.1.3 基于结构参数的非片状齿轮建模第41-50页
    3.2 齿轮的仿真建模第50-52页
    3.3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注塑齿轮结构参数与收缩的关系第53-77页
    4.1 材料及工艺参数的选定第53-54页
    4.2 目标参数的确定第54-56页
    4.3 片状齿轮的模数和齿数特征对目标参数的影响第56-57页
    4.4 模数、齿数、齿宽和腹板等特征对目标参数的影响第57-65页
        4.4.1 模数和齿数的交互作用对翘曲的影响第57-58页
        4.4.2 模数和齿宽的交互作用对翘曲的影响第58-61页
        4.4.3 模数和腹板厚度的交互作用对翘曲的影响第61-62页
        4.4.4 齿数和齿宽的交互作用对翘曲的影响第62-63页
        4.4.5 齿数和腹板厚度的交互作用对翘曲的影响第63-64页
        4.4.6 齿宽和腹板厚度的交互作用对翘曲的影响第64-65页
    4.5 键槽特征对翘曲的影响第65-66页
    4.6 加强筋个数对目标参数的影响第66-70页
        4.6.1 模数和加强筋数对翘曲的影响第66-67页
        4.6.2 齿数和加强筋数对翘曲的影响第67-68页
        4.6.3 齿宽和加强筋数对翘曲的影响第68-69页
        4.6.4 腹板厚度和加强筋数对翘曲的影响第69-70页
    4.7 倒圆大小对目标参数的影响第70-75页
        4.7.1 腹板厚度为定值时倒圆大小的影响第70-72页
        4.7.2 腹板厚度变化时倒圆大小的影响第72-75页
    4.8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注塑齿轮参数化设计的数据拟合第77-99页
    5.1 拟合方法的选择第77-81页
        5.1.1 插值法第77页
        5.1.2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第77-79页
        5.1.3 遗传算法第79-80页
        5.1.4 切比雪夫法第80-81页
    5.2 拟合工具的选择第81-82页
    5.3 变量替换和坐标变换理论第82-83页
    5.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模型构建第83-97页
        5.4.1 片状齿轮模数和齿数特征的数学模型构建第83-84页
        5.4.2 模数、齿数、齿宽和腹板等参数的数学模型构建第84-91页
        5.4.3 加强筋特征的数学模型构建第91-94页
        5.4.4 倒圆特征的数学模型构建第94-97页
    5.5 数学模型的合理性验证第97页
    5.6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6.1 研究的主要工作第99-100页
    6.2 主要结论第100页
    6.3 研究的不足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附录A 攻读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第109-111页
附录B 拟合公式计算出的数据与仿真数据之间的误差第111-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酸改性Cu-Fe/SBA-15吸附—氧化耦合净化粗乙炔气中硫化氢、磷化氢研究
下一篇:多元醇基金属醇盐甘露醇—锌的制备及其用作PVC热稳定剂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