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方证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1 方证相应源流及发展 | 第12页 |
1.2 方证相应的内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相关文献概述 | 第14-19页 |
2.1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应用的源流 | 第14页 |
2.2 黄芪桂枝五物汤古代应用经验 | 第14-15页 |
2.3 黄芪桂枝五物汤现代临床应用 | 第15-17页 |
2.3.1 病因病机分析 | 第15页 |
2.3.2 体质特性 | 第15-16页 |
2.3.3 疾病谱 | 第16页 |
2.3.4 主症及舌脉 | 第16-17页 |
2.4 黄芪桂枝五物汤现代药理及实验研究 | 第17-19页 |
2.4.1 免疫调节 | 第17页 |
2.4.2 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17页 |
2.4.3 促进神经修复 | 第17页 |
2.4.4 抗心肌缺血 | 第17页 |
2.4.5 对关节炎作用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黄煌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经验总结 | 第19-34页 |
3.1 资料收集 | 第19页 |
3.2 资料整理 | 第19-20页 |
3.3 一般资料统计 | 第20-21页 |
3.4 黄煌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的经验 | 第21-23页 |
3.4.1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疾病谱 | 第21-22页 |
3.4.2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症状统计 | 第22-23页 |
3.4.3 处方研究 | 第23页 |
3.5 黄煌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的经验 | 第23-34页 |
3.5.1 黄煌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疾病谱 | 第23-26页 |
3.5.2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症状统计 | 第26-29页 |
3.5.3 主要症状统计 | 第29页 |
3.5.4 舌脉统计 | 第29-30页 |
3.5.5 处方研究 | 第30-33页 |
3.5.6 剂型、剂数与服法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40页 |
4.1 关于血痹 | 第34页 |
4.2 “尊荣人”与黄芪体质 | 第34-35页 |
4.3 理论核心——“方-病-人”三角 | 第35页 |
4.4 桂、芍、姜的使用问题 | 第35-37页 |
4.4.1 关于桂枝与肉桂 | 第35-36页 |
4.4.2 关于赤芍与白芍 | 第36页 |
4.4.3 关于生姜与干姜 | 第36-37页 |
4.5 何以倍生姜去甘草? | 第37页 |
4.6 量效关系 | 第37页 |
4.7 黄煌教授补充了经典方证的舌脉不足 | 第37-38页 |
4.8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分析 | 第38页 |
4.9 类方比较 | 第38-40页 |
4.9.1 玉屏风散 | 第38页 |
4.9.2 防己黄芪汤 | 第38页 |
4.9.3 黄芪建中汤 | 第38-39页 |
4.9.4 桂枝加黄芪汤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1页 |
5.1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的病机 | 第40页 |
5.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理功效 | 第40页 |
5.3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疾病谱 | 第40页 |
5.4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典型方证 | 第40页 |
5.5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质 | 第40页 |
5.6 黄芪桂枝五物汤剂型与剂量 | 第40页 |
5.7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加减法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