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轻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

人工唾液中白色念珠菌对钛材的腐蚀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口腔微生物第13-15页
        1.2.1 口腔微生物的分类第13-15页
        1.2.2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第15页
    1.3 口腔修复材料研究进展第15-20页
        1.3.1 口腔修复材料的发展及分类第15-16页
        1.3.2 金属钛第16-17页
        1.3.3 钛及其合金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运用第17-20页
    1.4 微生物测试方法第20-22页
        1.4.1 生长曲线的测试方法第20-21页
        1.4.2 灭菌方法第21-22页
    1.5 微生物腐蚀的研究方法第22-26页
        1.5.1 金属表面观察方法第22-24页
            1.5.1.1 表面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y,FM)第23页
            1.5.1.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第23页
            1.5.1.3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第23-24页
            1.5.1.4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第24页
        1.5.2 电化学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2.1 开路电位(Open-Circuit Potential,OCP)第24-25页
            1.5.2.2 动电位极化(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第25页
            1.5.2.3 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第25页
        1.5.3 表面成分分析方法第25-26页
            1.5.3.1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 Spectroscopy)第25-26页
            1.5.3.2 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ible Spectrometer)第26页
            1.5.3.3 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第26页
    1.6 微生物腐蚀机理第26-28页
        1.6.1 好氧菌腐蚀机理第26-27页
        1.6.2 厌氧菌腐蚀机理第27-28页
    1.7 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第28-30页
        1.7.1 细菌对材料的腐蚀研究进展第28-29页
        1.7.2 真菌对材料的腐蚀研究进展第29-30页
    1.8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0-32页
        1.8.1 研究目标第30页
        1.8.2 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2-41页
    2.1 实验材料第32页
    2.2 实验菌种第32页
    2.3 实验试剂及体系第32-34页
    2.4 实验仪器第34-35页
    2.5 实验技术方案第35页
    2.6 实验技术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第35-41页
        2.6.1 白色念珠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5-37页
            2.6.1.1 白色念珠菌的活化与培养第35-36页
            2.6.1.2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6-37页
        2.6.2 金属表面观察方法第37-38页
            2.6.2.1 荧光显微镜测试第37页
            2.6.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第37-38页
            2.6.2.3 扫描电镜测试第38页
            2.6.2.4 原子力显微镜第38页
        2.6.3 pH值测定第38-39页
        2.6.4 电化学实验第39-40页
            2.6.4.1 电极的制作过程第39页
            2.6.4.2 电化学实验的准备第39页
            2.6.4.3 电化学实验的测试第39-40页
        2.6.5 物质(或元素)分析方法第40-41页
            2.6.5.1 能谱第40页
            2.6.5.2 紫外—可见光谱第40页
            2.6.5.3 傅立叶红外光谱第40-41页
第三章 白色念珠菌对纯钛的腐蚀影响及机理研究第41-62页
    3.1 前言第41页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1-59页
        3.2.1 白色念珠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1-42页
        3.2.2 荧光显微镜第42-44页
        3.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第44-45页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5-48页
            3.2.4.1 纯钛表面腐蚀形貌第45-46页
            3.2.4.2 白色念珠菌微生物膜及能谱分析第46-48页
        3.2.5 原子力显微镜第48-50页
        3.2.6 pH值测试第50页
        3.2.7 电化学第50-57页
            3.2.7.1 开路电位第50-51页
            3.2.7.2 动电位极化第51-54页
            3.2.7.3 电化学阻抗谱第54-57页
        3.2.8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57-58页
        3.2.9 红外光谱分析第58-59页
    3.3 机理讨论第59-62页
        3.3.1 纯钛表面微生物膜形成机理第59-60页
        3.3.2 纯钛腐蚀机理讨论第60-62页
第四章 白色念珠菌对Ti-6Al-4V合金的腐蚀影响及机理研究第62-80页
    4.1 前言第62页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2-78页
        4.2.1 荧光显微镜第62-64页
        4.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第64-65页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65-68页
            4.2.3.1 Ti-6Al-4V合金表面腐蚀形貌第65-66页
            4.2.3.2 白色念珠菌微生物膜及能谱分析第66-68页
        4.2.4 原子力显微镜第68-70页
        4.2.5 pH值测试第70页
        4.2.6 电化学第70-77页
            4.2.6.1 开路电位第70-71页
            4.2.6.2 动电位极化第71-73页
            4.2.6.3 电化学阻抗谱第73-77页
        4.2.7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77页
        4.2.8 红外光谱分析第77-78页
    4.3 机理讨论第78-80页
        4.3.1 Ti-6Al-4V合金表面微生物膜形成机理第78-79页
        4.3.2 Ti-6Al-4V合金腐蚀机理讨论第79-80页
第五章 白色念珠菌对TiNi合金的腐蚀影响及机理研究第80-98页
    5.1 前言第80页
    5.2 研究结果及讨论第80-96页
        5.2.1 荧光显微镜第80-82页
        5.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第82-83页
        5.2.3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83-86页
            5.2.3.1 TiNi合金表面腐蚀形貌第83-84页
            5.2.3.2 白色念珠菌微生物膜及能谱分析第84-86页
        5.2.4 原子力显微镜第86-88页
        5.2.5 pH值测试第88页
        5.2.6 电化学第88-94页
            5.2.6.1 开路电位第88-89页
            5.2.6.2 动电位极化第89-91页
            5.2.6.3 电化学阻抗谱第91-94页
        5.2.7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94-95页
        5.2.8 红外光谱分析第95-96页
    5.3 机理讨论第96-98页
        5.3.1 TiNi合金表面白色念珠菌微生物膜形成机理第96页
        5.3.2 TiNi合金腐蚀机理讨论第96-98页
第六章 实验总结及展望第98-102页
    6.1 腐蚀规律总结第98-99页
    6.2 腐蚀机理讨论及总结第99-100页
    6.3 实验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P、S在钢中形成二元相的电子结构、力学及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M5锆合金氧化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