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内 | 第10-11页 |
(二) 国外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唯物史观与中国革命(1911-1949)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内涵 | 第13-16页 |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 | 第13-14页 |
二、唯物史观的内涵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第16-19页 |
一、20世纪早期中国的现实状况 | 第16页 |
二、20世纪上半叶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第16-19页 |
第三节 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19-22页 |
一、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 第19-20页 |
二、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著作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9) | 第22-27页 |
第一节 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 | 第22-25页 |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第22-23页 |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 第25-27页 |
一、人民群众的范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 第25页 |
二、群众史观的核心 | 第25-26页 |
三、群众史观的灵魂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1979-2011) | 第27-38页 |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 第27-30页 |
一、邓小平恢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第27页 |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生产力理论基础地位的复归 | 第27-29页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 第30-34页 |
一、先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 第30-32页 |
二、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 第32-33页 |
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形态 | 第34-38页 |
一、坚持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 第34-35页 |
二、高扬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 第35页 |
三、创新社会发展的系统力量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唯物史观在中国百年的历史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38-43页 |
第一节 唯物史观在中国百年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38-40页 |
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运用的关键 | 第38-39页 |
二、准确认清中国现实国情是传播和运用唯物史观的根本前提 | 第39-40页 |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传播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石和本质要求 | 第40页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第40-43页 |
一、坚持唯物史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40-41页 |
二、落实唯物史观,坚持科学发展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