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转角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1.1 街道转角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背景 | 第10-13页 |
1.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 课题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街道转角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的基本解析 | 第20-34页 |
2.1 街道转角高层办公建筑的特性解析 | 第20-24页 |
2.1.1 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2.1.2 区域环境的因借关系 | 第21-23页 |
2.1.3 建筑转角的个性表达 | 第23-24页 |
2.2 街道转角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24-30页 |
2.2.1 城市规划的要求 | 第24-27页 |
2.2.2 交通组织的制约 | 第27-28页 |
2.2.3 形态美学的控制 | 第28-30页 |
2.3 街道转角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原则 | 第30-33页 |
2.3.1 功能的集约化组织 | 第30-31页 |
2.3.2 形态的个性化塑造 | 第31-32页 |
2.3.3 环境的立体化营造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街道转角高层办公建筑的功能构建 | 第34-52页 |
3.1 因地制宜的场地布局 | 第34-39页 |
3.1.1 出隅型布局——强调建筑主控性 | 第34-36页 |
3.1.2 入隅型布局——增强场地包容性 | 第36-37页 |
3.1.3 组合型布局——提升空间灵动性 | 第37-39页 |
3.2 随形就势的交通组织 | 第39-45页 |
3.2.1 复合化的建筑与城市接口 | 第39-41页 |
3.2.2 立体化的外部交通 | 第41-42页 |
3.2.3 便捷化的内部流线 | 第42-45页 |
3.3 因势利导的空间构成 | 第45-50页 |
3.3.1 强化入口门厅的转换功能 | 第45-47页 |
3.3.2 突出角部空间的节点作用 | 第47-49页 |
3.3.3 发挥顶部空间的景观优势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街道转角高层办公建筑的形态生成 | 第52-75页 |
4.1 协同城市发展的形体构成 | 第52-62页 |
4.1.1 遵循地域建筑风格 | 第52-54页 |
4.1.2 择取适宜建筑形体 | 第54-58页 |
4.1.3 适应外部物理环境 | 第58-62页 |
4.2 满足区域诉求的表皮设计 | 第62-68页 |
4.2.1 导向化的沿街界面 | 第62-64页 |
4.2.2 层级化的表皮尺度 | 第64-66页 |
4.2.3 情感化的表皮材料 | 第66-68页 |
4.3 追求建筑特色的细部处理 | 第68-74页 |
4.3.1 彰显个性的顶部造型 | 第68-70页 |
4.3.2 凸显特色的转角形态 | 第70-72页 |
4.3.3 易于辨识的入口处理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