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核反应堆工程论文--反应堆部件及其设计、制造论文--反应堆本体论文

伺服活塞式控制棒水力驱动机构工作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控制棒驱动系统简介第14-18页
        1.2.1 控制棒驱动机构组成单元第14-15页
        1.2.2 控制棒驱动机构基本要求第15-18页
    1.3 相关领域研究动态第18-28页
        1.3.1 驱动机构类型第18-27页
        1.3.2 控制棒驱动机构异常事件分析第27-28页
    1.4 现有控制棒驱动机构优点与不足第28-2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伺服活塞式控制棒水力驱动机构设计第31-43页
    2.1 水力驱动机构设计原理第31-33页
    2.2 水力驱动机构设计方案第33-37页
    2.3 辅助设备第37-41页
        2.3.1 传动部件第37-38页
        2.3.2 加速装置第38-39页
        2.3.3 缓冲装置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伺服活塞式控制棒水力驱动机构数值模拟第43-76页
    3.1 数值计算前处理第43-50页
        3.1.1 驱动机构三维建模第43-46页
        3.1.2 网格划分第46-48页
        3.1.3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第48-49页
        3.1.4 湍流模型敏感性分析第49-50页
        3.1.5 边界条件设定第50页
    3.2 驱动缸内部流场数值计算第50-57页
        3.2.1 压力场第51-52页
        3.2.2 速度场第52-54页
        3.2.3 流量特性研究第54-55页
        3.2.4 活塞运动情况研究第55-56页
        3.2.5 压力特性研究第56-57页
    3.3 可变节流口阻力系数数值计算第57-63页
        3.3.1 驱动缸内阻力损失第57-59页
        3.3.2 结构参数对可变节流口阻力系数影响第59-61页
        3.3.3 可变节流口流场研究第61-63页
    3.4 驱动活塞强度分析第63-67页
        3.4.1 活塞体建模与导入第63-65页
        3.4.2 活塞体强度及变形计算分析第65-67页
    3.5 双向水力驱动机构性能研究第67-74页
        3.5.1 稳态特性研究第69-71页
        3.5.2 固定节流口结构参数对机构性能的影响第71-73页
        3.5.3 临界提升速度第73-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4章 伺服活塞控制棒水力驱动机构仿真研究第76-89页
    4.1 静态保持特性第76-84页
        4.1.1 理论模型及数学描述第76-78页
        4.1.2 系统静态保持流量第78-82页
        4.1.3 结构参数对驱动机构性能的影响第82-84页
    4.2 提升过程分析第84-87页
        4.2.1 数学模型第84-85页
        4.2.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5-87页
    4.3 下插过程分析第87-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伺服活塞式控制棒水力驱动机构性能实验研究第89-114页
    5.1 伺服活塞式控制棒水力驱动机构实验系统第89-95页
        5.1.1 水力驱动机构冷态模拟实验台第89-93页
        5.1.2 实验方案第93-94页
        5.1.3 数据记录第94-95页
    5.2 压力特性第95-97页
    5.3 流量特性第97-100页
        5.3.1 工作压力对流量的影响第97-98页
        5.3.2 控制棒质量和速度对流量的影响第98-100页
    5.4 牵引器特性研究第100-105页
        5.4.1 伺服盘受力特性第100-103页
        5.4.2 执行器性能第103-105页
    5.5 阻力系数变化规律第105-107页
    5.6 工作稳定性分析第107-112页
        5.6.1 抗扰动性第107-108页
        5.6.2 定位精度第108-111页
        5.6.3 落棒时间第111-112页
    5.7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
下一篇:核动力设备及系统的多目标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