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8页 |
1.1.1 办公建筑概述 | 第9-16页 |
1.1.2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1.3 办公建筑室内天然光环境需求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天然采光理论基础综述 | 第23-31页 |
2.1 天然采光评价指标 | 第23-24页 |
2.1.1 照度 | 第23页 |
2.1.2 采光系数 | 第23-24页 |
2.1.3 采光均匀度 | 第24页 |
2.2 标准体系解读 | 第24-27页 |
2.2.1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 第24-25页 |
2.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 第25-26页 |
2.2.3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 50908-2013》 | 第26页 |
2.2.4 《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2014 版 | 第26-27页 |
2.3 国内外办公建筑天然采光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3.1 国外办公建筑天然采光研究现状 | 第27页 |
2.3.2 国内办公建筑天然采光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3章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31-47页 |
3.1 天津地区地理气候特征 | 第31-33页 |
3.1.1 地理特征 | 第31页 |
3.1.2 气候特征 | 第31-32页 |
3.1.3 光气候分区 | 第32-33页 |
3.2 办公建筑天然采光影响因素 | 第33-39页 |
3.2.1 朝向 | 第33-35页 |
3.2.2 进深 | 第35页 |
3.2.3 开间 | 第35-36页 |
3.2.4 层高 | 第36-37页 |
3.2.5 窗地比 | 第37-38页 |
3.2.6 玻璃透光率 | 第38页 |
3.2.7 窗台高度 | 第38-39页 |
3.3 调研因素选定 | 第39-40页 |
3.4 实例调研信息及分析 | 第40-45页 |
3.4.1 天津地区办公建筑调研信息汇总 | 第40-44页 |
3.4.2 天津地区办公建筑常用平面形式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研究模型及试验设计方法确立 | 第47-61页 |
4.1 天空分布模型 | 第47-48页 |
4.2 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 第48-53页 |
4.2.1 正交试验设计概述 | 第48-50页 |
4.2.2 正交试验设计的优势 | 第50-51页 |
4.2.3 正交试验设计步骤 | 第51-52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4.3 模型精简 | 第53-60页 |
4.3.1 矩形 | 第55-56页 |
4.3.2“L”形 | 第56-58页 |
4.3.3“回”字形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模拟分析和建筑实例分析 | 第61-91页 |
5.1 天然采光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61页 |
5.2 模拟及数据结果分析 | 第61-84页 |
5.2.1 矩形 | 第61-66页 |
5.2.2“L”形 | 第66-71页 |
5.2.3“回”字形 | 第71-84页 |
5.3 建筑实例分析 | 第84-89页 |
5.4 基于绿建评价标准思考 | 第89-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5页 |
6.1 结论 | 第91-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