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线驻点与风景建筑尺度参数解析--以泰州周山河二期配套工程设计为例
上篇:实践项目文本图件 | 第5-22页 |
下篇:相关理论研究报告 | 第22-95页 |
摘要 | 第23-24页 |
Abstract | 第2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8-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8-29页 |
1.1.1 游线驻点及视线引导的重要性 | 第28页 |
1.1.2 风景建筑尺度的重要性 | 第28页 |
1.1.3 数字化景观研究进程 | 第28-29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0-34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1.3.2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33-3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4-3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优秀传统风景建筑案例调研及案例解析 | 第36-58页 |
2.1 案例筛选与数据规范 | 第36-38页 |
2.1.1 案例查阅与筛选 | 第36-37页 |
2.1.2 数据获取及测量规范 | 第37-38页 |
2.2 案例基础数据库构建 | 第38-43页 |
2.2.1 数据量化软件 | 第38-39页 |
2.2.2 建筑尺寸数据的汇总 | 第39页 |
2.2.3 建筑尺度区间分类 | 第39-43页 |
2.3 案例解析——优秀传统风景建筑 | 第43-54页 |
2.3.1 游线与建筑布局 | 第44-47页 |
2.3.2 游线与视线引导 | 第47-48页 |
2.3.3 静态视景变量 | 第48-51页 |
2.3.4 动态感知变量 | 第51-54页 |
2.4 案例解析——传统私家园林建筑 | 第54-57页 |
2.4.1 路径变换的丰富性 | 第54-55页 |
2.4.2 视景空间的多样性 | 第55-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数据量化与分析 | 第58-85页 |
3.1 量化与分析前提 | 第58-60页 |
3.1.1 基于科学理论基础 | 第58页 |
3.1.2 基于尺度区间划分 | 第58-60页 |
3.2 量化与分析的技术路线 | 第60页 |
3.3 数据采集与量化 | 第60-70页 |
3.3.1 最远视距量化 | 第60-62页 |
3.3.2 视域夹角量化 | 第62-64页 |
3.3.3 建筑可视面积量化 | 第64-70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70-81页 |
3.4.1 最远视距分析 | 第70-74页 |
3.4.2 视域夹角分析 | 第74-77页 |
3.4.3 建筑可视面积分析 | 第77-81页 |
3.5 成果总结 | 第81-84页 |
3.5.1 最远可视距离分析成果 | 第81页 |
3.5.2 游线驻点与建筑视景效果分析成果 | 第81-82页 |
3.5.3 建筑最佳视景区间分析成果 | 第82-8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工程项目实例应用 | 第85-94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85-87页 |
4.1.1 项目一期设计成果 | 第85-86页 |
4.1.2 项目二期配套设计要求 | 第86-87页 |
4.2 风景建筑设计形式生成 | 第87-90页 |
4.2.1 功能与定位 | 第87页 |
4.2.2 形体与环境 | 第87-88页 |
4.2.3 比例与尺度 | 第88-89页 |
4.2.4 空间与界面 | 第89-90页 |
4.3 游线驻点位置的风景建筑选址 | 第90-93页 |
4.3.1 游线与建筑布局关系 | 第90-91页 |
4.3.2 游线视线引导与建筑视景效果 | 第91-93页 |
4.3.3 植物遮蔽与引导效应 | 第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5页 |
5.1 研究创新点展望 | 第94页 |
5.2 研究不足与反思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图表目录 | 第98-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