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9-19页 |
1.1 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1 全球环境变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 | 第10-11页 |
1.2.2 旧城更新中景观与基础设施的关系 | 第11页 |
1.2.3 景观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结合的解释说明 | 第11-12页 |
1.2.4 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为景观基础设施带来的契机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5 研究范围及框架 | 第16-17页 |
1.5.1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6 可行性分析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6.1 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1.6.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二、景观基础设施与旧城公共空间更新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36页 |
2.1 景观基础设施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2.1.2 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2 旧城公共空间更新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29页 |
2.2.1 旧城更新 | 第24-27页 |
2.2.2 公共空间 | 第27-29页 |
2.3 切入点的选择——景观基础设施理念与旧城公共空间更新的契合 | 第29-35页 |
2.3.1 理论层面 | 第29-30页 |
2.3.2 实践层面 | 第30-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三、景观基础设施与旧城公共空间系统整合 | 第36-54页 |
3.1 景观基础设施主要特点 | 第36-42页 |
3.1.1 多功能协调 | 第36-37页 |
3.1.2 多维度整合 | 第37-38页 |
3.1.3 弹性与适应性 | 第38-40页 |
3.1.4 地域性与生态性 | 第40-41页 |
3.1.5 跨尺度适宜性 | 第41-42页 |
3.2 景观基础设施主要类型分析 | 第42-50页 |
3.2.1 河道景观基础设施 | 第42-44页 |
3.2.2 交通景观基础设施 | 第44-46页 |
3.2.3 街道景观基础设施 | 第46-47页 |
3.2.4 农业景观基础设施 | 第47-49页 |
3.2.5 修复景观基础设施 | 第49-50页 |
3.3 景观基础设施与旧城公共空间更新的关联性 | 第50-53页 |
3.3.1 对步行尺度的回归 | 第50-52页 |
3.3.2 对城市意向的可识别性追求 | 第52页 |
3.3.3 对城市空间脉络的整合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四、景观基础设施导向的苏州古城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 第54-81页 |
4.1 苏州古城概况 | 第54-55页 |
4.2 苏州古城公共空间现状 | 第55-65页 |
4.2.1 滨水空间 | 第55-61页 |
4.2.2 街道和社区空间 | 第61-62页 |
4.2.3 交通公共空间 | 第62-64页 |
4.2.4 灰色边界空间 | 第64-65页 |
4.3 景观基础设施导向的苏州古城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 第65-80页 |
4.3.1 点层级策略——拓展多功能的城市空间 | 第66-70页 |
4.3.2 线层级策略——建立动态适应的景观体系 | 第70-76页 |
4.3.3 面层级策略——构造多维联通的景观结构 | 第76-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五、苏州古城公共空间更新的景观基础设施策略在桃花坞社区中的应用实践 | 第81-110页 |
5.1 苏州桃花坞社区区位及周边概况 | 第81-84页 |
5.1.1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区位 | 第81页 |
5.1.2 桃花坞社区改造区域区位 | 第81-82页 |
5.1.3 桃花坞文化背景 | 第82-83页 |
5.1.4 桃花坞社区改造区域格局基础 | 第83-84页 |
5.2 苏州桃花坞社区主要街巷及河流 | 第84-88页 |
5.2.1 主要街巷 | 第84-85页 |
5.2.2 主要河流 | 第85-88页 |
5.3 苏州桃花坞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 第88-98页 |
5.3.1 总体概述 | 第88页 |
5.3.2 公共空间各要素现状 | 第88-98页 |
5.4 苏州古城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在桃花坞社区中的应用实践 | 第98-109页 |
5.4.1 多功能社区活动空间 | 第98-101页 |
5.4.2 动态适应的滨水景观 | 第101-104页 |
5.4.3 多维联通的边界空间 | 第104-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六、结语 | 第110-11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0页 |
6.2 反思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