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背景回顾 | 第9-21页 |
1.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述 | 第9-10页 |
1.2.骨骼肌IRI的发生机制 | 第10-16页 |
1.2.1.自由基 | 第10-11页 |
1.2.2.Ca~(2+)超载 | 第11-12页 |
1.2.3.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4.能量代谢异常 | 第13-14页 |
1.2.5.无复流现象 | 第14-15页 |
1.2.6.细胞凋亡 | 第15-16页 |
1.3.Bcl-2 家族蛋白与细胞凋亡 | 第16-19页 |
1.3.1.Bcl-2 家族蛋白的简介 | 第16-17页 |
1.3.2.Bcl-2 家族蛋白调节细胞凋亡的机制 | 第17-19页 |
1.4.青藤碱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19-21页 |
1.4.1.青藤碱简介 | 第19页 |
1.4.2.青藤碱药理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前言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3.1.实验动物 | 第23页 |
3.2.实验药品 | 第23页 |
3.3.主要试剂和溶液 | 第23页 |
3.4.手术器械 | 第23-24页 |
3.5.主要仪器 | 第24页 |
3.6.主要试剂配置及保存 | 第24-26页 |
3.6.1.PBS缓冲液的配置及保存: | 第24页 |
3.6.2.DAB工作液的配置与保存 | 第24-25页 |
3.6.3.青藤碱注射液的稀释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4.1.实验分组 | 第26页 |
4.2.动物模型制备 | 第26-27页 |
4.2.1.麻醉 | 第27页 |
4.2.2.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第27页 |
4.3.标本采集 | 第27页 |
4.4.湿、干重的称取 | 第27-28页 |
4.5.血清LDH、CK活性的检测 | 第28页 |
4.6.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28页 |
4.7. HE染色 | 第28-29页 |
4.8.免疫组化染色 | 第29-30页 |
4.9.统计学处理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 | 第31-37页 |
5.1.一般资料 | 第31页 |
5.2.湿/干(W/D)比值 | 第31-32页 |
5.3.血清学指标 | 第32-33页 |
5.4.病理学改变 | 第33-34页 |
5.5.Bcl-2、Bax蛋白表达及Bcl-2/Bax比值 | 第34-37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37-42页 |
6.1.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6.2.测定湿/干重比值的意义 | 第38页 |
6.3.血清学指标及其意义 | 第38-39页 |
6.4.Bcl-2、Bax蛋白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39-40页 |
6.5.青藤碱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40-4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八章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43-44页 |
第九章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第十章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第十一章 致谢 | 第52-54页 |
第十二章 缩略语英文索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