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LTE物理层上行链路基本原理 | 第14-24页 |
2.1 LTE上行协议框架和链路结构 | 第14-15页 |
2.2 LTE物理层基本内容 | 第15-19页 |
2.2.1 帧结构 | 第15-16页 |
2.2.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 | 第16-18页 |
2.2.3 上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与物理信道 | 第18-19页 |
2.3 LTE上行PUSCH的基本处理流程 | 第19-22页 |
2.4 多址接入OFDM技术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DSP芯片MSC8157的介绍 | 第24-29页 |
3.1 核的总体框架 | 第24-25页 |
3.2 内存与协处理器的规划使用 | 第25-28页 |
3.2.1 内存规划 | 第25-26页 |
3.2.2 协处理器的使用规划 | 第26-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咬尾卷积码译码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 第29-35页 |
4.1 咬尾卷积码编码原理 | 第29-30页 |
4.2 常用维特比译码算法 | 第30-31页 |
4.2.1 最大似然译码 | 第30-31页 |
4.2.2 循环维特比算法 | 第31页 |
4.3 改进维特比译码算法 | 第31-33页 |
4.4 性能仿真结果 | 第33-34页 |
4.4.1 仿真流程 | 第33页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物理层上行全子帧配置的DSP实现 | 第35-56页 |
5.1 子帧配置简介 | 第35-37页 |
5.2 核的信道处理顺序设计 | 第37-44页 |
5.2.1 软件架构 | 第38-39页 |
5.2.2 信道处理的分析与改进 | 第39-44页 |
5.3 上行链路接收端的DSP实现 | 第44-48页 |
5.3.1 符号级处理 | 第45-48页 |
5.3.2 比特级处理 | 第48页 |
5.4 SPS和TTI BUNDLING单元模块添加 | 第48-55页 |
5.4.1 SPS单元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48-50页 |
5.4.2 TTI Bundling单元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0-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系统级的调试结果 | 第56-64页 |
6.1 测试和验证平台 | 第56-57页 |
6.2 调试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6.2.1 全子帧配置的DSP实现结果 | 第57-59页 |
6.2.2 SPS和TTI Bundling的调试结果 | 第59-6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4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附录2 PRACH格式0对应时频域映射表 | 第70-72页 |
附录3 相关调试结果 | 第72-80页 |
附录 3.1 TDD配置 3~6 峰速截图 | 第72-76页 |
附录 3.2 TTI BUNDLING单元测试结果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