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宗教建筑论文

中国现代佛寺建筑的精神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解题:现代佛寺建筑的精神本质第10页
    1.2 研究缘起:南京永济寺复建项目方案设计第10页
    1.3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13页
        1.5.1 精神空间第11-12页
        1.5.2 佛寺建筑第12-13页
        1.5.3 现代佛寺第13页
        1.5.4 佛教精神第13页
    1.6 相关理论与文献第13-17页
        1.6.1 建筑精神空间的相关理论第15页
        1.6.2 佛寺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第15-17页
        1.6.3 佛教的相关理论第17页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7-20页
        1.7.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7.2 论文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佛寺建筑精神空间营造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问题第20-40页
    2.1 传统佛寺空间形制的演变概况第20-28页
        2.1.1 “塔院式”——佛寺的传入第20-21页
        2.1.2 “前塔后殿式”——佛寺的汉化第21-22页
        2.1.3 “以佛殿为中心、佛塔地位降低”——佛寺的定型第22-24页
        2.1.4 “佛殿前后设高阁”——佛寺的世俗化第24-27页
        2.1.5 “强化中轴序列”——佛寺的传承第27-28页
        2.1.6 “结合环境、布局自由”——佛寺的发展第28页
    2.2 传统佛寺的精神空间营造第28-33页
        2.2.1 中轴秩序背后的权力象征第28-29页
        2.2.2 礼佛空间的仪式感第29-31页
        2.2.3 结合环境营造特殊意境第31-33页
    2.3 佛寺建筑精神空间营造的现状与分析第33-38页
        2.3.1 现代佛寺精神空间的转型第33-35页
        2.3.2 转型原因第35-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以空间序列阐释佛教精神的设计方法第40-60页
    3.1 “大象无形”——序列空间的抽象、变形与隐喻第40-42页
        3.1.1 空间结构变革的合理性第40-41页
        3.1.2 “大象无形”的空间结构变革第41-42页
    3.2 “法界无边”——序列空间的重复与再现第42-46页
        3.2.1 单一形式的重复与再现第42-43页
        3.2.2 复合空间的重复与再现第43-44页
        3.2.3 “法界无边”的佛寺空间情节第44-46页
    3.3 “壶中天地”——序列空间的引导与暗示第46-49页
        3.3.1 引导与暗示第46-47页
        3.3.2 “壶中天地”的佛寺空间情节第47-49页
    3.4 “当下觉悟”——序列空间的对比与转折第49-52页
        3.4.1 空间对比元素第49页
        3.4.2 空间对比的不同类型第49-51页
        3.4.3 “当下觉悟”的佛寺空间情节第51-52页
    3.5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序列空间的渐变与递进第52-58页
        3.5.1 渐变与递进第52-54页
        3.5.2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佛寺空间情节第54-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以单一空间阐释佛教精神的设计方法第60-76页
    4.1 “广度众生、包容万象”——“大”的尺度第60-62页
        4.1.1 空间的尺度与精神感知第60页
        4.1.2 构筑物的尺度与精神感知第60-61页
        4.1.3 “广度众生”的佛寺精神空间第61页
        4.1.4 “包容万象”的佛寺精神空间第61-62页
    4.2 “流转轮回”——空间形制的指引第62-64页
        4.2.1 空间的形制与精神感知第62-63页
        4.2.2 向上的崇高第63页
        4.2.3 向心的聚焦第63-64页
        4.2.4 “流转轮回”的佛寺精神空间第64页
    4.3 “清水芙蓉、澄思绝虑”——色彩与质感的渲染第64-67页
        4.3.1 空间的材质与精神感知第64-65页
        4.3.2 空间的色彩与精神感知第65-66页
        4.3.3 “清水芙蓉”的佛寺精神空间第66页
        4.3.4 “澄思绝虑”的佛寺精神空间第66-67页
    4.4 “极乐净土、宛若明灯”——意义的象征第67-69页
        4.4.1 意义的象征与精神感知第67-68页
        4.4.2 “极乐净土”的佛寺精神空间第68-69页
        4.4.3 “宛若明灯”的佛寺精神空间第69页
    4.5 “水中月、空中花”——自然的介入第69-74页
        4.5.1 光与影的赞歌第69-70页
        4.5.2 水的洗礼第70-71页
        4.5.3 “空花水月”的佛寺精神空间第71-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工程案例的精神空间研究——南京永济寺复建项目第76-88页
    5.1 基地现状研究第76-78页
        5.1.1 区位第76页
        5.1.2 基地范围第76页
        5.1.3 交通结构第76-77页
        5.1.4 景观资源第77-78页
    5.2 历史文化研究第78-81页
        5.2.1 长江第一矶第78-79页
        5.2.2 永济观自在第79-81页
    5.3 “红尘隔岸”的佛寺精神空间第81-83页
    5.4 “莲花心池、万法归宗”的佛寺精神空间第83-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结语第88-90页
    6.1 总结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致谢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图片索引第96-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ond-slip Behavior of BFRP Bars in Concrete under Cyclic Loading
下一篇:基于文脉延续视角的南京市钟岚里片区城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