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立法听证制度概述 | 第9-16页 |
第一节 立法听证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 第9-12页 |
一、听证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9-11页 |
二、立法听证制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立法听证会与立法座谈会、立法论证会的区别 | 第12-16页 |
一、议题有所不同 | 第13页 |
二、参加人的范围不同 | 第13-14页 |
三、参加人的权利、义务不同 | 第14页 |
四、透明度不同 | 第14页 |
五、程序有较大区别 | 第14-15页 |
六、听取意见的效力不同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立法听证制度的功能 | 第16-19页 |
第一节 直接功能 | 第16-17页 |
一、收集信息增强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 第16页 |
二、增强法的合理性 | 第16页 |
三、加强对立法的监督,增强法的公平性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间接功能 | 第17-19页 |
一、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推动法治与直接民主 | 第17页 |
二、增强法制宣传,推进法的实施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立法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公开原则 | 第19-21页 |
一、立法听证前的公开 | 第19-20页 |
二、立法听证内容公开 | 第20页 |
三、立法听证程序的公开 | 第20页 |
四、立法听证结果的公开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公正原则 | 第21-22页 |
一、公正原则的含义 | 第21页 |
二、公正原则的内容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效率与效益原则 | 第22-24页 |
一、效率原则 | 第22-23页 |
二、效益原则 | 第23-24页 |
第四节 回避原则 | 第24-25页 |
一、申请回避的主体与回避主体 | 第24-25页 |
二、回避理由 | 第25页 |
三、回避方式 | 第25页 |
第五节 辩论原则 | 第25-28页 |
一、辩论的主体 | 第26页 |
二、辩论的方式 | 第26页 |
三、辩论的内容 | 第26页 |
四、辩论程序 | 第26-27页 |
五、保障立法听证参加人的权利 | 第27页 |
六、辩论的例外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立法听证的沿革发展和现状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我国立法听证的沿革与发展 | 第28-30页 |
一、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 第28页 |
二、价格听证制度 | 第28-29页 |
三、立法听证制度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立法听证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一、听证事项范围不明确,听证随意性大 | 第30-31页 |
二、立法听证代表选取的缺失 | 第31页 |
三、立法听证相关人的权利与义务未作明确界定 | 第31页 |
四、听证程序过于简单,缺乏辩论环节 | 第31-32页 |
五、不重视立法听证结果的处理 | 第32页 |
六、缺乏必要的技术性规定,导致立法听证的非规范化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立法听证制度的完善 | 第34-53页 |
第一节 立法听证适用范围 | 第34-37页 |
一、区分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的适用范围 | 第34-36页 |
二、适当限制立法听证范围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立法听证会陈述人 | 第37-39页 |
一、公平的选取立法听证会陈述人 | 第37-38页 |
二、听证代理制度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立法听证相关人权利与义务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专家学者、利益集团代表的地位 | 第40-42页 |
一、重视专家学者的作用 | 第40-41页 |
二、充分发挥利益集团代表的作用 | 第41-42页 |
第五节 立法听证程序 | 第42-44页 |
一、细化立法听证实质阶段程序 | 第42-43页 |
二、强化辩论环节 | 第43-44页 |
第六节 立法听证主持人 | 第44-46页 |
第七节 立法听证结果 | 第46-49页 |
第八节 立法听证会时间、空间与次数控制 | 第49-51页 |
一、立法听证时间控制 | 第49-50页 |
二、立法听证的空间控制 | 第50页 |
三、立法听证次数控制 | 第50-51页 |
第九节 立法听证的救济程序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