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纳米管反应机理和石墨烯分子设计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引言第13-23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2 纳米管研究概况第13-18页
        1.2.1 碳纳米管的发展历史第13-15页
        1.2.2 碳纳米管的结构第15-16页
        1.2.3 碳纳米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第16-17页
        1.2.4 碳纳米管的应用前景第17-18页
    1.3 硅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1 硅碳纳米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第18-19页
        1.3.2 硅碳纳米管的应用第19页
    1.4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1-22页
    1.6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第23-47页
    2.1 多粒子系统的SCHRODINGER方程第24页
    2.2 BORN-OPPENHEIMER近似第24-25页
    2.3 轨道近似第25页
    2.4 HARTREE-FOCK方程第25-26页
    2.5 ROOTHANN方程第26-27页
    2.6 电子相关作用第27-31页
        2.6.1 组态相互作用(CI)方法第28-31页
    2.7 密度泛函理论(DFT)简介第31-40页
        2.7.1 Thomas-Fermi模型第32-33页
        2.7.2 Hohenberg-Kohn定理第33-35页
        2.7.3 Kohn-Sham方法第35-37页
        2.7.4 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第37-40页
    2.8 本论文所用软件的介绍第40-45页
        2.8.1 Dmol3简介第40-41页
        2.8.2 Dmol3工作原理第41页
        2.8.3 几个重要物理量第41-45页
    2.9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3章 碳纳米管内P-YLIDE反应的理论研究第47-55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第48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48-51页
        3.3.1 气相中的P-YLIDE反应第48-49页
        3.3.2 不同手性的碳纳米管对反应的影响第49-51页
        3.3.3 碳纳米管的固体溶剂特性第51页
    3.4 结论第51-55页
第4章 一氧化碳和单缺陷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第55-65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第56-57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57-60页
        4.3.1 第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吸附到单缺陷碳纳米管上第57页
        4.3.2 一氧化碳的碳原子插入到单缺陷碳纳米管中第57-59页
        4.3.3 移除碳纳米管上的氧原子第59-60页
    4.4 碳纳米管的曲率对修复能垒的影响第60-61页
    4.5 缺陷迁移对于碳纳米管修复的影响第61-62页
    4.6 熵效应对修复能垒的影响第62-63页
    4.7 小结第63页
    4.8 结论第63-65页
第5章 二氯化碳分子同硅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第65-83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计算模型和方法第65-66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66-82页
        5.3.1 三元环结构的形成第66-68页
        5.3.2 三元环构型的转变第68-69页
        5.3.3 曲率的影响第69-74页
        5.3.4 单个二氯化碳吸附对硅碳纳米管电子性质的影响第74页
        5.3.5 更多的二氯化碳分子吸附到硅碳纳米管上第74-82页
    5.4 结论第82-83页
第6章 二氧化氮分子化学吸附到硅碳纳米管的理论研究第83-103页
    6.1 引言第83-84页
    6.2 计算方法和模型第84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84-101页
        6.3.1 单个二氧化氮分子吸附到锯齿型的硅碳纳米管第84-90页
        6.3.2 多个二氧化氮吸附到(8,0)硅碳纳米管第90-98页
        6.3.3 二氧化氮的吸附所带来的(8,0)硅碳纳米管电子性质的改变第98-101页
    6.4 结论第101-103页
第7章 铍和硼修饰的椅式石墨烯纳米带边缘形成平面四配位碳结构第103-113页
    7.1 引言第103页
    7.2 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第103-104页
    7.3 结果和讨论第104-112页
        7.3.1 原子修饰椅式石墨烯边缘的构型第104-108页
        7.3.2 为什么是Be和B原子?第108-109页
        7.3.3 铍和硼修饰的AGNR的稳定性分析第109-110页
        7.3.4 铍和硼修饰的AGNR的电子性质第110-112页
    7.4 结论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33页
作者简介第133-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三聚氯氰的新型多孔有机骨架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高阶统计量理论的地震层位自动拾取与油气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