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2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 样本量 | 第12页 |
3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2-18页 |
·诊断标准 | 第12-16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13-14页 |
·中医体质判别标准 | 第14-16页 |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 第14-15页 |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 | 第15-16页 |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第16页 |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剔除标准 | 第16-17页 |
·临床观察方法 | 第17-18页 |
·编写调查表 | 第17页 |
·调查内容 | 第17页 |
·调查方法 | 第17页 |
·质量控制 | 第17-18页 |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5 结果 | 第18-29页 |
·总体纳入病例 | 第18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8-20页 |
·发病年龄分布情况 | 第18页 |
·教育程度分布情况 | 第18-19页 |
·病程情况 | 第19-20页 |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20页 |
·一般资料与体质的关系 | 第20-22页 |
·年龄构成 | 第20-21页 |
·教育程度 | 第21页 |
·病程情况 | 第21-22页 |
·体质分布情况 | 第22-29页 |
·总体体质分布情况 | 第22页 |
·不同程度勃起功能障碍国际指数体质分布情况 | 第22-24页 |
·不同中医证型体质分布情况 | 第24-26页 |
·不同中医证型与体质类型相关性比较 | 第26-29页 |
讨论 | 第29-33页 |
1 中医体质意义探讨 | 第29-30页 |
·中医体质的概念 | 第29页 |
·中医体质学的临床意义 | 第29-30页 |
·体质与发病 | 第29页 |
·体质与预防 | 第29-30页 |
2 勃起功能障碍的一般资料分析 | 第30-31页 |
·发病年龄与体质的相关性 | 第30页 |
·教育程度与体质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病程与体质的相关性 | 第31页 |
3 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综述 | 第37-80页 |
1 勃起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 | 第37-49页 |
·勃起功能障碍现况概述 | 第37页 |
·勃起功能障碍分类 | 第37-38页 |
·勃起功能障碍流行病学 | 第38页 |
·勃起功能障碍病因和危险因素 | 第38-41页 |
·年龄 | 第39页 |
·糖尿病 | 第39页 |
·高血压 | 第39-40页 |
·精神神经疾病 | 第40页 |
·内分泌疾病 | 第40-41页 |
·高脂血症 | 第41页 |
·外伤、手术 | 第41页 |
·诊断 | 第41-45页 |
·病史 | 第41-42页 |
·体格检查 | 第42页 |
·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激素水平测定 | 第42页 |
·夜间阴茎勃起试验 | 第42页 |
·海绵体注射血管活动药物试验 | 第42-43页 |
·彩色双功能超声检查 | 第43页 |
·阴茎肱动脉血压指数 | 第43-44页 |
·阴茎海绵体造影 | 第44页 |
·阴茎神经检测 | 第44页 |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 第44-45页 |
·治疗 | 第45-49页 |
·矫正危险因素 | 第45页 |
·针对印的直接治疗 | 第45页 |
·药物治疗 | 第45-46页 |
·平滑肌松弛药 | 第45-46页 |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第46页 |
·性感集中训练 | 第46-47页 |
·非生殖器官感集中训练 | 第46页 |
·生殖器官感集中训练 | 第46-47页 |
·阴茎插入训练 | 第47页 |
·手术治疗 | 第47-48页 |
·阴茎假体 | 第47页 |
·阴茎动脉重建手术 | 第47-48页 |
·阴茎静脉手术 | 第48页 |
·基因治疗 | 第48-49页 |
2 勃起功能障碍的祖国医学研究 | 第49-57页 |
·祖国医学对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49-51页 |
·基本病机 | 第51-52页 |
·痰热是阳痿的启动病机 | 第51页 |
·肝郁是阳痿的病机特点 | 第51页 |
·肾虚是阳痿的病机趋势 | 第51-52页 |
·血瘀是阳痿的终极病机 | 第52页 |
·辨证施治 | 第52-56页 |
·分型论治 | 第52-53页 |
·温补肾阳 | 第53-54页 |
·滋补肾阴 | 第54页 |
·疏肝解郁 | 第54页 |
·活血化瘀 | 第54-55页 |
·清热利湿 | 第55页 |
·针灸治疗 | 第55-56页 |
·作用机理研究 | 第56-57页 |
·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 第56页 |
·针灸作用机理研究 | 第56-57页 |
3 中医体质学说相关内容 | 第57-72页 |
·中医体质学说的相关概念 | 第57-58页 |
·中医体质学说概念 | 第57页 |
·中医体质概念 | 第57-58页 |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范畴 | 第58-59页 |
·体质特征 | 第58页 |
·体质类型 | 第58页 |
·体质与发病 | 第58页 |
·体质与诊断 | 第58页 |
·体质与治疗 | 第58-59页 |
·体质与预防 | 第59页 |
·中医体质学说形成的历史 | 第59页 |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 第59-61页 |
·生命过程论 | 第60页 |
·形神构成论 | 第60-61页 |
·环境制约论 | 第61页 |
·禀赋遗传论 | 第61页 |
·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 | 第61-66页 |
·先天因素 | 第62-64页 |
·种族、家族因素 | 第62-63页 |
·婚育、种子因素 | 第63页 |
·养胎、护胎、胎教因素 | 第63-64页 |
·后天因素 | 第64-66页 |
·饮食营养因素 | 第64页 |
·生活起居、劳欲因素 | 第64-65页 |
·精神情志因素 | 第65页 |
·环境因素 | 第65-66页 |
·疾病因素 | 第66页 |
·药物因素 | 第66页 |
·体质分型 | 第66-69页 |
·平和质 | 第67页 |
·气虚质 | 第67页 |
·阳虚质 | 第67-68页 |
·阴虚质 | 第68页 |
·痰湿质 | 第68页 |
·湿热质 | 第68页 |
·瘀血质 | 第68-69页 |
·气郁质 | 第69页 |
·特禀质 | 第69页 |
·兼夹体质 | 第69页 |
·体质的判定 | 第69-70页 |
·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量表简述 | 第70页 |
·偏颇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 | 第70页 |
·单一体质类型的判定 | 第70页 |
·复合体质类型的判定 | 第70页 |
·体质与治则 | 第70-72页 |
·治病求本,本于体质 | 第71页 |
·因人施治,权衡制宜 | 第71页 |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一 勃起功能障碍不同中医证型与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调查表 | 第81-86页 |
附件二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