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区海相地层烃源对比及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油气成藏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 | 第13-15页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本区研究现状 | 第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8-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6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0-23页 |
·地层发育情况 | 第23-26页 |
第3章 成藏基本条件 | 第26-44页 |
·烃源条件 | 第26-31页 |
·上震旦统烃源岩 | 第27-28页 |
·下寒武统烃源岩 | 第28-29页 |
·奥陶系烃源岩 | 第29页 |
·下志留统烃源岩 | 第29页 |
·二叠系烃源岩 | 第29-31页 |
·下三叠统烃源岩 | 第31页 |
·储集条件 | 第31-33页 |
·上震旦统灯影组 | 第31页 |
·下寒武统石龙洞组 | 第31-32页 |
·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 | 第32页 |
·上石炭统黄龙组 | 第32页 |
·下二叠统茅口组 | 第32页 |
·下三叠统大冶组 | 第32-33页 |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 第33页 |
·盖层条件 | 第33-38页 |
·区域盖层 | 第33-38页 |
·直接盖层 | 第38页 |
·水文地质特征与保存条件 | 第38-41页 |
·地层水垂直分带性 | 第38-39页 |
·地层水横向分区性 | 第39-41页 |
·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 第41-44页 |
第4章 烃源对比 | 第44-68页 |
·扬集、京山地区 | 第44-52页 |
·临黄剖面及其邻井 | 第52-58页 |
·通山半坑地区 | 第58-61页 |
·夏4 井、丰1 井、建阳1 井 | 第61-68页 |
第5章 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 第68-92页 |
·建阳驿构造 | 第68-74页 |
·烃源岩成烃演化史 | 第68-69页 |
·构造发育史 | 第69-71页 |
·储层孔隙演化史 | 第71-72页 |
·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 第72-74页 |
·簰洲构造 | 第74-80页 |
·烃源岩成烃演化史 | 第75-76页 |
·构造发育史 | 第76-77页 |
·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 第77-80页 |
·红丰构造 | 第80-86页 |
·烃源岩成烃演化史 | 第80-81页 |
·构造发育史 | 第81-82页 |
·储层孔隙演化史 | 第82-83页 |
·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 第83-86页 |
·通山半坑 | 第86-88页 |
·烃源岩成烃演化史 | 第86-87页 |
·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 第87-88页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88-89页 |
·油气聚集有利地区预测 | 第89-9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建议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9页 |